的里雅斯特:一個璀璨港口殞落的故事

A+A-

今年 3 月,學術網站 ChinaFile 邀請一眾中國研究專家探討香港的未來,當中,旅居香港多年的東亞事務專家 Edith Terry,把香港比喻為一代歐洲名城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里雅斯特曾經是奥匈帝國重要的出海口,為中歐、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化的交匯地,城市繁榮璀璨,孕育出很多藝術傑作。可是一戰後,當地被拼入意大利,歷經二戰和冷戰,慢慢步向衰落。

的里雅斯特位處意大利東北部,與斯洛文尼亞邊境相鄰,跨境到當地僅需 20 分鐘車程,但由的里雅斯特去意大利東北重鎮威尼斯,車程卻需要兩個多小時。歷史學家 Jan Morris 曾經形容的里雅斯特是一個「無處之地」(nowhere-place),身在意大利,卻被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包圍,就好像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現時當地人口僅約 20 萬,而且自 70 年代起持續減少,而對於很多選擇留下來的人而言,他們不是意大利人,而是的里雅斯特人。

的里雅斯特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177 年,由羅馬帝國興建。西羅馬帝國覆亡後,的里雅斯特依然是拜占庭帝國的軍事重鎮,後來多次易手,一度被法蘭克王國佔領,11 世紀初被納入阿奎萊亞管區(Aquileia patriarchy),到 12 世紀末慢慢發展成自由公社。的里雅斯特及後與威尼斯共和國交戰 200 年,當地居民上書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三世,希望能歸在他管轄之下。利奧波德三世最終同意,雙方在 1382 年立約,他也賦予當地人高度自治。

在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里雅斯特開始步向輝煌,慢慢成為中歐面向全世界的門戶。1719 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Charles VI)宣佈的里雅斯特為自由港口,把當地發展推向高峰。其女兒兼繼任人特蕾西亞女王在當地建造深水港,讓當地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出海口,吸引地中海各地的商人,又拆除原有城牆,讓城市大幅擴張,現時招徠很多遊客的特蕾西亞城(Borgo Teresiano),正是那個時期興建。

於 19 世紀建成的米拉馬雷城堡。

在拿破崙戰爭時期,的里雅斯特三度被法國攻陷,後來回歸奧地利,繼續充當自由港,又是歐洲的造船中心,很多公司進駐當地大廣場(Piazza Grande)一帶;奧匈帝國成立後,的里雅斯特又成為該國海軍基地。19 世紀,威爾第劇院(Teatro Verdi Trieste)、米拉馬雷城堡(Miramare Castle)等眾多中歐式建築落成,令城市變得更璀璨。到了今天,遊客依然可以在當地找到昔日奧匈帝國時期的文化痕跡。

可是到一戰,奧匈帝國戰敗,戰勝國之一的意大利吞併的里雅斯特,變相令其失去作為中歐和巴爾幹腹地的價值。更可怕的是,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在 1922 年上任,的里雅斯特同樣陷入極權管治。墨索里尼在當地大搞「意大利化」(Italianisation)改革,區內的斯拉夫人和猶太人被鎮壓,大量民族建築被摧毀。到二戰解放時,鐵托將軍的游擊隊率先入城,戰後資本主義陣營意大利和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相爭奪的里雅斯特控制權,當地成為冷戰最前端。

二戰後,經由聯合國托管,的里雅斯特聯同周邊區域成為自由區,並一分為二,北部由英美軍隊管理,南部則是由南斯拉夫管理;到 1954 年,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正式瓜分兩地,部分落入南斯拉夫領土,即為今天斯洛文尼亞的科佩爾(Koper)市。直到今天,的里雅斯特已經不再是歐洲港口重鎮,而是休閒旅遊勝地,偶爾也會舉辦大型的科研活動。

2014 年蘇格蘭獨立公投,曾激發當地的「自由的里雅斯特運動」(Free Trieste Movement),其中,領袖 Vito Potenza 是一半意大利,一半克羅地亞人,他認為的里雅斯特人是一個多文化的社群,運動要求聯合國重新承認的里雅斯特自治區,希望建立一個以意大利文、斯洛文尼亞文和克羅地亞文作為共同官方語言的國度。他們聲稱 2014 年的示威有多達 8,000 人參加,但離成功爭取獨立,還有很漫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