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進入透明香港

A+A-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黃藍之分始於 2019 年末,市民為了支持同路人,同時抵制敵方陣營,創造出「黃色經濟圈」的概念。每逢食飯購物先上網搜一搜,看看店家是甚麼顏色,黃色就進店,藍色說再見。兩年後的今天,運動進入了死胡同,黃藍之別也將會消失,要不是紅加黑,你可以選擇的只有「透明」,努力地令自己無色。

「黃色經濟圈」的初期成功,令大家產生美麗的誤會,以為自己真的掌握著商戶的生殺大權。雖然部分抵制可以算是成功的,例如令部分商戶不再於特定的電視台下廣告、某牛肉飯餐廳關閉了一間又一間。於是大家愈發積極地抵制其他藍店,也進而批鬥不夠黃的黃店。然而當中有兩個誤會,一是以為在生活中完全切割中國是即時可行的,二是以為「黃色經濟圈」可以長期大規模地實行。

香港跟中國大陸地理上接壤,要在生活資源上切割雖然不是沒有可能,不過需要付出比正常高的成本。在紅色資本已經滲入香港每個角落的時代,要完全切割中國的生活,代表要用鈔票墊高自己,以極度離地的方式過活才可能。即使糧食飲水完全用外國貨,賣的店家也不一定是黃;即使賣的店家是黃,店家用入口商和物流公司也不一定是黃;即使以上全都是黃,那間生產的外國公司也可能涉有紅色資本。如果將黃的定義收至最窄,根本從一開始就沒有人可以成為黃色。

再者,在黨安法實施的香港裡,公開表態自己支持民主運動已經不可能。正如那句有名的玩笑:「中國人有言論自由,不過只有一次。」在今天的香港,香港人的確有表態的自由,不過只有一次。在將來只會更惡劣的言論環境下,「黃店」這個標籤與自殺沒有分別。自願獻身作死士是值得尊敬的,但身處安全之地卻質問他人為何不赴死是可恥的。

在「黃色經濟圈」末期,大家會發現無數建制陣營的成員會比尋常更落力批鬥,而且對象會更不起眼,事件會更加雞毛蒜皮。例如某運動員因為沒有贊助,唯有穿一件沒有區徽的運動衣上陣,也成為反中亂港的黑暴分子。這是因為不少人都發現內部民主運動已經接近尾聲,不是根正苗紅的忠誠廢物,若不趁最後機會批鬥,就不能再借這種方式獲取政治資本,所以積極尋找可以批鬥的對象,趁香港人未死透前多插兩刀,增加自己的戰功。

講到底,「黃色經濟圈」是一種生存策略,讓同路人在極端環境下可以苟延殘喘,而非攻性的戰術。當一種只能「靜靜地贏」的技巧變成公開競技,加上外在環境已經進入後期圍攻的階段,失敗是注定的結果。「黃色經濟圈」的敗因不是單純策略的問題,同時是因為策略追不上外部環境的劣化。

最後回歸基本目的,要在往後的香港活下去,首先是變成透明。只有不被政權注意到,才擁有生存的空間。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