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日】香港如何成為印度獨立起義基地?

A+A-
1914 年 5 月的駒形丸號,中上方穿淺色西裝的正是古迪辛格;駒形丸號自香港出發,目的是要入境加拿大,挑戰當地的「持續旅程規條」。 圖片來源: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Historical Photographs

今年的 8 月 15 日,適逢印度獨立 74 週年。提到印度的獨立運動,很多人都會想起聖雄甘地領導的和平不合作運動。其實有一批海內外印度人民曾經走向武裝起義的道路,包括所謂的「加達爾運動」(Ghadar Movement)。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帝國的一部分,有大量印度人聚居,自然成為他們重要的海外革命基地。

今天的印度一帶,曾經是世上文明最發達的地方,誕生多個輝煌王朝。17 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到達當地,以武力建立多個據點;到 1858 年,英國正式建立英屬印度,直接將之納入其帝國網絡之中。印度地區人口龐大,為殖民者提供廉價勞動力,當地不少貧民也希望藉此改善生活;尤其當 19 世紀初,英國廢除奴隸制,印度勞工便輸出到北美、東亞、非洲和大洋洲等各個英屬據點,包括鴉片戰爭後取得的香港。

根據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整理,1840 年代中,已經有首批、為數約 300 多的印度人抵達香港;到 1910 年代,人口已經突破 2,000(另有說法指約 9,000 人)。他們很大一部分是來當士兵和警察,協助英國人維繫華人秩序,故這批印度人接受過一定軍事訓練,當中有後來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 26 旁遮普軍團」(26th Punjabis)。另外,這批早期印度人亦有人從商,當中最成功的有孟買巴斯族富商麼地(H. N. Mody)以及律敦治(J. H. Ruttonjee)。

像麼地和律敦治般成功的印度人畢竟只是少數,更多人飽受剝削和歧視,最終客死異鄉。在 20 世紀初,北美的種族矛盾日深,很多印度旁遮普農民湧到當地謀生,招致當地社群反彈。1907 年,美國華盛頓州爆發針對南亞移工的種族暴動,200 名工人遇襲。同年,英屬加拿大收緊印度人的入境政策,他們要隨身帶有 200 加元才能夠入境。1908 年,當地政府進一步頒佈「持續旅程規條」(Continuous Journey Regulation),基本上禁絕印度移民。

各地印度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因此愈來愈高漲,並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推翻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管治。1913 年,一群北美的旁遮普移民精英聚集在美國俄勒岡州,成立了「加達爾運動」,Ghadar 在烏爾都語即有起義的意思。他們後來把總部設於舊金山,並成立「加達爾報」(Hindustan Ghadar),希望團結世界各地的印度人,爭取印度獨立。印度漢學家狄伯杰研究指,「加達爾報」和其他文學作品在同年流入香港印度社群,激發起成立「加達爾」香港分部的念頭。

1910 年代,香港是亞洲重要的中轉港,觸發印度民族主義的「駒形丸事件」(Komagata Maru incident)就與香港有莫大關係。一名印度商人古迪辛格(Gurdit Singh)租用「駒形丸」號,載著逾 300 印度人闖關加拿大,挑戰不公的「持續旅程規條」。根據科羅拉多大學民族學家 Seema Sohi考證,古迪辛格是在香港受到感召。他在 1914 年到達香港,目睹很多印度人寄居於錫克教廟,漫無目的地等待前往加拿大,決定要帶領同胞出航。

古迪辛格在香港的錫克教廟發言,紀念錫克教的第十代古魯戈賓.辛格(Guru Gobind Singh),並在講話中公開支持「加達爾運動」。古迪辛格花了足足 6 萬美元租用「駒形丸」號,在香港出發前,他警告英國官員,如果他們一行人不能登陸加拿大,便會把事情始末昭告印度人民。「駒形丸」沿途經過上海、橫濱等多個港口,各地「加達爾運動」成員亦登艦分享革命理念。後來加拿大鑑於安全風險,把他們遣返印度加爾各答,期間遭到駐印英軍炮擊致多人死傷,激發新一波民族主義情緒。

曾活躍於香港的革命領䄂辛格賈尼;攝於 1919 年。 圖片來源:South Asian American Digital Archive

除了「駒形丸」事件,狄伯杰指香港是「加達爾」在東亞的第一戰線(forefront),把相關理念散播到廣東、南京、天津,以至北京。而辛格賈尼(Bhagwan Singh Gyanee)則是活躍於香港的革命領袖,曾經兩度被控煽動叛亂,後來逃難到日本,更遇到在當地考察的孫中山。狄伯杰提到一位名為馬沙辛格(Mathra Singh)的「加達爾」在 1914 年到達香港,把最新的革命書籍帶給香港旁遮普軍團,希望招募義士反攻印度。

及後,英國捲入一戰,與德、奧等同盟國交鋒。美國初時仍是中立國,當一戰爆發,當地「加達爾運動」成員就聯絡德國政府,計劃在印度策動政變,推翻英國管治。8 月 4 日,「加達爾報」鼓動指:「前往印度,煽動當地軍隊,公開煽惑叛亂。拿起他們的武器,見到英國人就殺死他們。如果你們做得夠快夠聰明,德國就有機會幫助你們。趕快開戰,莫拖延。」一時間,在香港等港口,印度人高唱革命歌,當中更有香港印度人隨馬沙辛格在 10 月抵達加爾各答,乘一戰時機起義。

不少回國革命的印度人,抵埗不久就遭伏擊,包括多名革命領袖如辛格.巴哈納(Sohan Singh Bhakna),另有多名本地領袖被軟禁。成功回國的革命義士,又因為缺乏中央領導,最終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下來。1917 年,一戰踏入中後期,美國也已經與英法結盟參戰,很多「加達爾運動」要員涉嫌串通德國被捕,「加達爾運動」開始息微。英國亦加強鎮壓措施,包括在 1919 年引入「羅拉特法案」(Rowlatt Act),讓英屬印度政府可以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抓捕疑犯。

不過,英國的高壓政策無以為繼,最終在二戰後作出讓步。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度正式獨立,當地人民終於當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