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手球:振興傳統運動來守護民族記憶

A+A-
位於尼爾遜的威式手球賽場;攝於 1969 年。 圖片來源:Western Mail Archive/Mirrorpix/Getty Images

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亦是地方民間記憶的重要構成部分。不過在全球化和商業化中,很多傳統運動都慢慢被淘汰。本地更有地區團體,受到其總會扼殺貢獻。威爾斯曾經流行一種名為「威式手球」(Welsh Handball,威語:Pêl-Law)的運動,但面對足球和欖球等項目的競爭,已日漸被世人遺忘。有人就希望振興傳統運動,來守護民族記憶。

今時今日,假若人們講起手球,相信會第一時間想起在奧運賽場看到的賽事,兩邊各派 7 名選手,然後盡力以雙手把皮球投入對方的門。這種現代手球是比較近代的產物,源於 19 世紀末;而這次我們介紹的威式手球則古老得多。據說早在 2,000 多年前,羅馬人就把這種運動帶到英倫三島,在中世紀的威爾斯文學已經有詳細記載,到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更儼如威爾斯的國民運動,教堂、學校、酒吧都有球場,每次有大型比賽都會吸引大量觀眾。

不過到了 20 世紀中後期,面對來自環球體育產業的競爭,愈來愈少人投入威式手球行列,這種傳統運動隨之式微。現時,全威爾斯只有一個正統的威式手球賽場,位於距離首府卡迪夫以北約 30 分鐘車程、名為尼爾遜(Nelson)的小村莊中心。賽場已有超過 150 年歷史,以三面水泥石牆構成,剩下一面對著繁忙的車路。整個球場長約 60 呎,闊約 30 呎,而中間的石牆高約 30 呎,畫有標記線和得分線。

比起現代手球,威式手球的玩法也許更像壁球。兩名選手會輪流發球和接球,發球者要把球投向石牆,若球彈地超過兩次,又或者對方接不到球而又沒有出界,就為之得分。從前玩家會使用皮球,今天則多用約網球大小的彈力球。在尼爾遜賽場上,有時候人們只會用上正中央那面牆,這種玩法又被稱為「牆球」(wallball);希望挑戰更高難度的話,則可以盡用三面牆,玩家要準確判斷彈力球的軌跡,就像一個幾何學遊戲。

Kevin Dicks 今年 63 歲,由於椎間盤突出症,現在要以拐杖輔助行路。他曾經是全國威式手球冠軍,近年積極推動威式手球發展,並撰寫著作 Handball: The Story of Wales’ First National Sport,道出威式手球在過去兩個世紀的發展。而他學生時代的好友 Kerry Wilde 就住在尼爾遜村附近,亦是 80、90 年代多屆威式手球冠軍,更曾在 1995 年主辦「牆球歐洲錦標賽」(One-Wall European Championships)。

他們向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表示,一戰過後,威式手球開始凋零,很多球場被拆掉蓋樓,人們更喜歡團體運動,威式手球被認為是過時的消閒玩意。1922 年後,威爾斯再沒有辦相關巡迴錦標賽,尼爾遜村是少數保留這種運動的地方。兩人記得 60 年代末,當地曾經再捲起一股手球熱,當年大賽有 40 人參與。70、80 年代亦曾舉行「威式手球世界錦標賽」,不過就只有尼爾遜村民參加。兩人形容,當時以為全世界只有他們仍在玩這種運動。

1987 年,威爾斯選手獲邀到愛爾蘭參加蓋爾手球錦標賽(Gaelic handball tournament)。蓋爾手球的玩法與威式手球極為相似,只是場地細小得多。最終愛爾蘭隊勝出,但賽事成功把威爾斯好手帶到國際舞台。自此之後,有威爾斯球員走遍世界各地參賽,例如美國、比利時、愛爾蘭,而牆球亦在相近時期由外國帶回當地。在 1980 年代,一班有心人就籌組了威爾斯手球協會(Welsh Handball Association),可惜到 2006 年因財困而倒閉。

現時仍有一班當地人希望留住這一項承傳上千年的傳統運動。Dicks 會寫書和傳授技巧,也有人從組織層面著手,例如 Daniel Grant 就創立了組織英國牆球( UK Wallball),在全國推廣威式牆球,今年 4 月又在倫敦建立了一個小球場。他向 Atlas Obscura 表示,世界各地其實都有玩法類似的運動,例如西班牙的回力球,又形容威式手球在過去是一種重要的工人階級運動,希望可以透過這項活動,把地方社群團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