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科幻小說要多「科學」?

A+A-
2013 年書展展出的倪匡手稿。 圖片來源:Nora Tam/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倪匡逝世,有人質疑他的科幻小說是否科學。這一點他本人早已否認,並指出,幻想為主,科學其次。

中國現代文化有沒有可能產生科幻小說?五四運動的民主與科學,探索一百年,基礎不足,而且兩千年,中國儒家帝王思想深厚,家庭倫理為本,人的想像受到約束,理性思維無法伸張。

沒有此一土壤,有沒有真正的科幻小說?當然可以有。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譯成了多國語文。

美國的科幻小說大師,公認為猶太人的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艾西莫夫的科幻,除了有科技,還有他本人傾向社會主義的人文思想。與倪匡預測的一樣,艾西莫夫早就預言電腦與人性的衝突。其代表作「我,機械人」(I, Robot),就已經警告:未來的人類世界,必定發明機械人,而且要遵從人的底線,第一是不得傷害人類,第二是必須遵從人的指令,第三是智能思想不能超越人類。而艾西莫夫對這三條表示悲觀。

倪匡的科幻多理念的飛躍,不如美國的科幻作家,寫外星人和太空航行,將物理學的細節研究清楚,刻劃平衡時空的宇宙旅行,也要了解量子力學和天文學。

荷里活電影 Top Gun 2,拍攝過程都有軍事專家和美國國防部官員監督,編劇不可以亂來,先進武器的機械環節,要符合現實,但又不可流露美國先進的國防軍事機密。

倪匡的小說「論證」過程較為粗疏,例如「無名髮」,雖然大膽提出,人的頭髮有千萬條,到底有甚麼用?倪匡想像,從前的人類可以接收宇宙外的高生物電波,頭髮有如通訊的天線。

如果換了西方的科幻作家,頭髮明明是皮膚毛囊角質的延長生長,在顯微鏡下分析,並無任何金屬或機械成分。兩萬年來人的頭髮也沒有隨著身形而變化,最多由人猿的毛,變成今日少女可以染色的柔髮。其生物構造不變,又如何在物理學上嘗試解釋,等同接收宇宙電波的天線?

這個 Missing Link,是重大的缺漏,但是不要緊,小說不是物理學課本。倪匡的解釋也很合邏輯:小說總有不合邏輯的地方,只有寫得好看或不好看的小說,沒有說得通或說不通的小說。

這是一種很聰明的詭辯。當然,金庸小說裡的郭靖黃蓉,為何兩個月之間能來到杭州的煙雨江南,旅費從何而來,沿途有沒有收入?衣襪最少要裝兩皮箱,西遊記也要一匹馬和一個沙和尚來挑行李,為何武俠小說裡的人不需要?

倪匡將虛擬世界的浪漫感性概念,與科幻小說裡的論證基礎相融。這個問題本身足以成為中學的辯論題,但這方面,香港教育也沒有。

但是倪匡的小說與艾西莫夫一樣,超越了科幻想像情節,有非常高層次的人文關懷,這是他的小說在 70 年代能脫穎而出的原因。對人性的探討,生死去來的質問,宇宙的秩序與神學的關係,有如屈原的「天問」,這一切,倪匡的小說世界裡的哲學質疑,是中國文學兩千年來的首創。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