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這個夏天,我們都不好過,候車時汗流浹背;睡覺時熱得輾轉反側。「最早發出的酷熱天氣警告」、「最熱的一個月」等,與酷熱相關的紀錄,在今年接連被打破,為戶外工友帶來痛苦與擔憂。烈日之下,穿著螢光長䄂反光衣的街道清潔工友推著笨重的垃圾,穿梭於大街小巷清潔街道;背負著逾 20 公斤的噴藥機,穿上不透氣防護衣的防治蟲鼠隊工友,在山邊噴灑著殺蟲藥。協助維持香港衞生整潔的工友所犧牲的,不只是勞力,更是健康,甚至性命。
在氣候變化下,香港氣溫愈趨酷熱,戶外工友所面對的熱疾病風險因而愈來愈高。根據綠色和平及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的聯合調查,發現接受問卷訪問的 150 名街道清潔和防治蟲鼠組戶外工友中,逾半都在今夏出現過熱疾病症狀,包括暈眩、呼吸困難及頭痛等,當中更有受訪者曾出現體力不支及中暑情況,嚴重可引致死亡。
現行保障欠法律效力
勞福局早前指出,將就修訂「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指引(下稱「指引」)展開諮詢,以更全面保障戶外工作者,減低酷熱天氣對他們的影響。然而,「指引」的法律效力不足,即使再完善其內容,都難以令僱主切實執行。調查指出,大部分受訪者的顧主都未有為工友提供「指引」列明的防暑措施,包括將工序安排至較清涼時段進行、安排更頻密休息時段等,可見現行「指引」為工友提供的保障非常有限。
另外,關注工傷的工業傷亡權益會早前指出,單單今年 6 至 7 月,至少錄得 5 宗懷疑與中暑相關的猝死個案。然而,綠色和平早前引用「公開資料守則」,向勞工處查詢近年針對酷熱工作環境的執法情況,發現處方過去 5 年只就 2 宗相關個案作出檢控,其中 1 宗個案的罰款金額更僅為 1,400 元。
酷熱為戶外工友帶來的「死亡威脅」與檢控數字不成比例的原因,很大程度與現行「指引」欠法律效力有關。調查結果亦顯示,近 8 成受訪工友同意增加保障的法律效力。綠色和平及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要求政府另行增訂更具法律效力,針對熱疾病的「職業安全及健康規例」,清楚列明僱主的法律責任,方能更有效減低戶外工友受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的威脅。
「暑熱指數」更能反映工友苦況
當氣溫高過或等於攝氏 33 度,就可以被定義為酷熱天氣。不過,一般溫度其實難以全面反映酷熱對人體的影響,「暑熱指數」是根據濕球黑球溫度(WBGT)得出的綜合溫度指數,當中包含了氣溫、相對濕度及太陽輻射,能更有效反映環境溫度和濕度對人體的影響。
綠色和平及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在 8 至 9 月期間,實地調查 11 位街道清潔和防治蟲鼠組戶外工友,發現他們工作環境的暑熱指數最高達 32.8 度。按天文台指示,暑熱指數高於 30 度就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並應作出防暑措施的建議,可見戶外工友在酷熱環境下面對極大健康威脅。
勞福局早前指出,考慮將暑熱指數納入修訂的「指引」,由於暑熱指數更能反映戶外工友在酷熱天氣下的工作困境,故局方這個建議值得鼓勵。然而,在法例效力不足的情況下,再好的指數也只是徒勞,所以將暑熱指數納入更具法律效力的「規例」方為上策。
實地調查亦發現,即使在同一天的同一時段,在同一區域工作的工友所面對的暑熱指數,溫差可以高達 3.4 度,這與城市內的熱島效應有關。惟香港現時的暑熱指數來自天文台在雙魚河及京士柏這 2 個監測點,或難以反映各區工友所面對的暑熱情況。天文台應增加暑熱指數監測點,以更貼切的反映工友面對的苦況。
在氣候變化惡化的大環境下,戶外工友的近幾個夏天都很不好過,政府應把握是次諮詢修改「指引」的機會,把「指引」提升至更具法律效力的「規例」,全方位適應氣候變化,減低工友面對極端天氣的威脅,令他們的下個夏天,甚至未來的夏天,都可以在有保障的環境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