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申辦時候的買票醜聞,到籌辦期間接連不斷的工傷意外,以及各大球會對冬季賽程的投訴,2022 年卡塔爾世界盃在一遍爭議聲中揭幕。當地近年大力投資於體育盛事,被外界形容是「體育洗白」(sportswashing)工程,擴張軟實力的同時,也要掩蓋人權指控。卡塔爾體育盛事路的開端其實與香港有關,該國擊敗香港取得 2006 年亞運主辦權,是其第一次申辦大型賽事。
時間要追溯到 1999 年,香港剛剛經歷主權移交,卻遇上了 1998 年的金融風暴,經濟蕭條,社會人心不穩。另一方面,香港在 1996 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中有「風之后」李麗珊勇奪金牌,緊接著的 1998 年曼谷亞運會又有勇奪 5 金 6 銀 6 銅的佳績;香港健兒在兩屆大型體育賽事的出色表現,成功振奮人心,展現了體育的威力。於是 1999 年,港協暨奧委會主席霍震霆希望香港可以申辦 2006 亞運會,並得到政府全力支持。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羅金義就指出,時任特首董建華希望舉辦亞運會,有助國際社會改善對香港的印象,「由一個殖民地商業港口提升為獨立金融及文化中心」。當時,政府成立了「申亞委員會」統籌工作,並由時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親自領導。政府亦為申辦工程展開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亞運廣告在各大電視台日播夜播,令當時的申辦口號「香港一定得!」(Hong Kong for Sure!)以及吉祥物卡通龍深入民心。
雖然,後來有顧問研究指香港若果主辦亞運會,赤字預計可達 9.45 億元,另外場地不足以及選手村選址問題,亦受各界關注。不過,政府仍然展開猛烈的宣傳攻勢。在 2000 年 5 月,政府和體育界要員飛往巴西里約熱內盧,在亞奧理事會上向大會介紹申辦計劃;在出發前,政府與無綫電視合作,籌辦大型表演節目「支持申辦亞運大行動」,動員數以百計官員、運動員和藝人造勢,要把申辦亞運的信息「傳送到數以百萬計的家庭觀眾」。
到當年 11 月 12 日,亞奧理事會在南韓釜山舉行大會,投票選出 2006 年的亞運主辦權。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了香港代表團的最後拉票工作:「香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星期六專程到釜山,為香港作最後拉票。著名影星成龍和奧運會金牌得主李麗姍也有參與游說工作。」當時有四個城市申辦亞運,分別是香港、吉隆坡、新德里,以及卡塔爾多哈。投票開始前,香港和吉隆坡一直被視為大熱門,吉隆坡一度指責香港以貴價酒店服務買票,但港府否認。
投票結果卻令到香港市民震驚。即使港府大打中國牌,依然在選舉中慘敗,只得 6 票,而本來在香港媒體寂寂無名的多哈卻一舉拿下 22 票。根據「港識多史」考究,當時香港以為自己可穩奪 22 票,但最終北韓沒有投票,也門及塔吉克,尼泊爾、斯里蘭卡、烏茲別克、孟加拉等紛紛轉軚,最終慘敗收場。其實,當時馬來西亞和香港媒體也傳出「幕後交易」的疑雲,但有關講法一直沒有得到進一步調查。
香港申亞失敗,被「麥兜故事」惡搞,走進了香港的流行文化。而卡塔爾就成為第一個主辦亞運會的阿拉伯國家。當屆亞運會亦號稱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有多達 45 個國家和地區,9,520 名運動員參與。英國羅浮堡大學體育學專家阿馬拉(Mahfoud Amara)形容,當年亞運會對於卡塔爾而言是一場由上而下的現代化工程。2006 年亞運的成功經驗,鼓勵了卡塔爾當局在 2010 年進一步申辦 2022 世界盃,並爆冷擊敗澳洲、日本、南韓和美國,取得主辦權。
近日,Netflix 公佈的紀錄片「FIFA 揭秘:足球、金錢與權力」,交代了當日卡塔爾競選內幕,當中包括指控該國代表向三名非洲國際足總成員,共提供 600 萬美元以換取選票。涉事的卡塔爾官員則否認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