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綠色債券綠色溢價消失孰好孰壞?

A+A-
香港特區政府上月發售首批代幣化綠色債券。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政府矢志要發展成綠色金融中心,喜歡把綠色債券的發行量和集資額當成績效指標(KPI),但在過去好一段時間,坊間對這款投資產品的興趣不算太高,主要當然是收益率及不上傳統債券,投資者不願意收取更低回報,大規模付上「綠色溢價」(Greenium),但隨著全球綠色溢價也在收窄,到底這是否替香港政府解決問題?

所謂綠色溢價,是指某項經濟活動的清潔(零碳排放)能源成本與化石能源成本之差別,不過這個用良心換掉回報的玩法,跟傳統經濟邏輯有所違背,導致全球的綠色投資氣氛一直未見起色。

本來在政府眼中,發展綠色債券的好處,除了追 KPI、為投資者帶來直接經濟回報之外,還看準市場已習慣付出「綠色溢價」,可以用一個稍低的成本去集資,這可以說是發行者最開心見到的現象,既可完成 KPI,亦可節省公帑。

不過,香港特區政府上月發售首批代幣化綠色債券,收益率只定為 4.05%,相比不少坊間穩健的投資產品,也來得不算吸引,最後資本市場反應平平。最終付上綠色溢價的,卻變成包銷商,似乎意味資本市場的胃納開始改變。

是的,歐美投資者已開始習慣不用犧牲回報而付上綠色溢價,滙證近日發表報告指,歐美的綠色溢價正在消失,在 2022 年更出現明顯收窄和逆差。現時歐洲屬投資級別的 GSS 債券(綠色、社會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的綠色溢價為負 5 bp,至於美國則為負 1 bp,即是出現負溢價現象,把綠債當成普通債券交易,當中公用行業的綠色債券,也較房地產發展得更成熟。

事實上,對投資者來說,包括債券在內的固定收入投資,通常被視為一種安全、低風險的核心資產類別。自綠色金融概念興起以來,固定收入市場成為可持續發展相關業務的重要資金來源,包括政府、公司和大型非政府組織發行的債券,以及其他固定回報的債務工具。

時移世易,西方社會的投資者追求的綠色產品慢慢改變,有良心且有回報,我們又會否看到一些回報更高的新時代綠色產品?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