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最強的情緒細菌:憤怒

A+A-
電影「Inside Out」劇照。圖片來源:IMDb

一篇名為 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 的學術文章曾在網上發表,嘗試解釋為何某些資訊更容易傳播開去。有 YouTube 用家製作影片,以思想比作細菌,將文章簡單地呈現,指出了憤怒是戰鬥力最強的情緒細菌,最有助於推動人們將一則消息分享出去。

影片開首指出,若把思想當作細菌,即「思想細菌」(thought germs)。笑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是居住在你腦袋裡的思想細菌,當你向別人講笑話的時候,你在幫它繁殖。其原理和你患上感冒,然後透過打噴嚏來幫助感冒菌繁殖一樣;只是感冒菌靠鼻涕進入宿主,但「思想細菌」則靠話語傳播,兩者皆是繁殖。瀏覽社交網站時,你其實是在向所有人打一個「精神上的噴嚏」(mental sneezes),噴嚏中帶有思想細菌。當你按下「分享」,其實就是在打另一個「噴嚏」,把細菌進一步散播給你身邊的人。

來源:Jonah Berger and Katherine L. MiLKMan. (2011). "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各種情緒將思想細菌散播開來的能力,其中憤怒的能力最高。來源:Jonah Berger and Katherine L. MiLKMan. (2011). “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假設一張貓的照片是極強大的流感:這些「思想細菌」透過大腦的弱點入侵我們的思考,而這些弱點,就是情緒。一旦進入大腦,細菌就會按下專屬它們情緒的按鈕,令細菌在宿主的大腦內更散播開來——而各種情緒將這些細菌在腦內散播的能力都不同(見右圖)。傷心把思想細菌加強的能力並不大,而「敬畏」(Awe)的表現則較好,這就是為甚麼網站大量利用這種像生化武器般的思想細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某某事件背後的驚人內幕」、「七件不可思議的事實」等等的類似標題。

但思想細菌的「終極大佬」,其實是憤怒;它可以跳過你的免疫系統,並逼使你進行分享。

每一張相片都是一個思想細菌,不過很多都會在短時間內死去(相片很快就會失去新鮮度,甚至沒有經分享就在網絡洪流中沉沒)。但是一張稍微有點好笑的貓的照片,已足以長成更加強大的思想細菌。本來只是有點好笑的照片會慢慢入侵某些人的大腦,然後那些人又會將它分享出去,甚至去對它進行改造,例如改圖和加上標題,令它更加好笑,更容易入侵大腦,令人們更有衝動分享。所以,一張平平無奇的貓的照片可以支配全球大腦,哪怕或只有幾小時。網絡容許不斷分享並改造這些思想細菌的地方,具體來說,網絡是它們的強化裝置。

憤怒和「搞笑」一樣,經過不斷的分享和「改良」,會不斷地加劇、更使人惱火。例如「暗角七警」的事件,其片段因惹起公憤而至今仍被分享。而且相比起它的對手如快樂、傷心、敬畏等,憤怒沒有那麼無聊,得到傳播的機會更加大。

圖片來源:"The 50 Funniest Grumpy Cat Memes" by Complex
圖片來源:”The 50 Funniest Grumpy Cat Memes” by Complex

有一樣要注意的是,思想細菌是可以燃料殆盡的,因為一旦大家同意了一種說法,就很難、亦沒有必要再繼續說(分享)下去。但當對立的思想細菌出現的時候,那麼思考就永遠不會停止。意見的相左不一定要是憤怒的,但憤怒絕對可以助燃。而當爭論變得愈來愈引人注目,便愈容易接觸更多旁觀者。而那些旁觀者又回令它更加明顯。這就是為甚麼無論是在一些無名小站也好、一些著名的新聞網絡也好,一場爭吵都可以在頃刻間燒成滔天大火,在網絡上蔓延開來。

對立的思想細菌可以是共生(symbiotic)的,而其中一種令兩者變成共生的方式就是「若然不是和我們一夥就是反對我們」(本土泛民?藍絲黃絲?)。這種情況下,兩組人就像花和蝴蝶一樣,更多的花會吸引更多的蝴蝶,但更多的蝴蝶也會播下更多的花種,細菌就這樣在分裂成兩派的形勢下擴大。在這種「共生形式的憤怒細菌」最成功的時候,連最中立的人都難以避免要選邊站,而情況也會隨之達到了「思想細菌生態平衡點」(Idea Germ Ecology Stability)。而到最後,事情就會演變成兩邊的成員開始對圈內爭論,爭論另一方的人到底讓他們有多生氣。

這一切的解釋並不是要證明生氣的毫無意義;身為一個人,為自己所堅持的事情感到憤怒是良心的首要條件。然而,當我們看到「憤怒」等容易操縱我們情緒的貼文 / 新聞,可退一步以「思想細菌」的角度衡量,我們是否被操縱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