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玩具給兒童上的課

A+A-
戰爭玩具到底是鼓吹戰爭,還是給小朋友先上一課?
戰爭玩具到底是鼓吹戰爭,還是給小朋友先上一課?

戰爭明明是會死人的事情,但我們卻不顧忌給小朋友玩戰爭玩具。戰爭玩具到底是鼓吹戰爭,還是給小朋友先上一課

1902 年,英國作家 E.J. Hawley 寫了一篇小故事,故事中一名男生 Bertie 正在和他的玩偶玩耍,那是一個英國士兵玩具及敵人波耳。Bertie 興高采烈地想像前者殺死敵人波耳,恰巧反映了當時英國在殖民戰爭勝利後高漲的愛國主義,這小男孩又為想波耳舉行了葬禮,以完成他的「帝國英雄」劇目,他還邀請了他的阿姨參與。

這位阿姨同意了,但她同時要求在葬禮中擔當牧師。在發表悼辭時,她「道」出了正要下葬的波耳士兵的身世:這波耳士兵原本住草原上的小村莊,是一位好丈夫和好爸爸,他的子女都很喜愛他。最終在戰爭中戰死,他的小女兒則緊緊地抱著他,並十分厭惡戰爭,因為戰爭帶走了爸爸……在悼辭說完後,Bertie 問阿姨可否讓那位波耳士兵復活,讓他回到家人身邊。因為這是 Bertie 的「遊戲」,他當然能讓這士兵復活。

Bertie 的故事是否真人真事不得而知,但可見早在 20 世紀初,在愛國主義膨脹的年代,已有關注戰爭玩具對兒童的影響。1914 年英國和平委員會(National Peace Council)發表了公開信,表示希望在即將舉辦的兒童福利展覽中,以平民的模型取代軍人,生產工具取代槍械,避免鼓吹戰爭。

英國小說家 Saki (H.H. Munro)就 Hawley 與和平委員會的「反戰玩具」創作了短篇故事The Toys of Peace,主角小朋友把垃圾桶想像成堡壘,諷刺「和平玩具」於小孩而言最終卻也變成戰爭玩具,徒勞無功。不過更諷刺的是,該年 45 歲的 Saki 於 1916 年在戰場被德國狙擊手擊斃。

Action Man 圖片來源:wikimedia
Action Man 圖片來源:wikimedia

具體的流行戰爭玩具便有如 1964 年面世的 GI Joe 及 1966 年的 Action Man,兩者或多或少改善了軍隊的形象和提升參軍意欲。這些模型按真實的軍服、武器、獎牌來描繪,讓兒童早早開始認識真實世界的戰爭知識和國族主義。不過另一方面,70 年代美國於越戰泥足深陷的時候,也反過來影響 GI Joe 的銷情,迫使其也要轉型至更「和平」的形象,例如開發潛水運動裝而不是傳統軍裝。

但要數最和平又大賣的玩具,當算是 Lego 模型。Lego 於 1932 年由丹麥人 Ole Kirk Kristiansen 發明,而 Lego 長久以來奉行和平主義,拒絕生產當代武器的 Lego 模型,例如不會有坦克、戰機,最初甚至希望以 Lego 來教育兒童要注意交通安全。不過近年這條準則卻愈來愈寬鬆,例如 Lego 會與星戰、魔戒、Lone Ranger 合作推出模型,手槍、衝擊槍、刀劍等道具已不難見到,「和平主義」是最脫離現實的幻想。

時至今日,戰爭玩具已難以稱得上鼓吹戰爭的元兇,因為暴力和以戰爭為題材的電子遊戲早已大行其道。一個「三國志」遊戲便可以讓人迷上引人入勝的三國戰爭時代,還有無數射擊為題材的電子遊戲,生死在螢幕中相當兒戲。2011 年挪威屠殺案的兇手,便承認他是利用電子遊戲「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來訓練殺人技巧和戰術。哈里王子在 2013 年服完阿富汗的兵役回國後,也有提及自己是 PlayStation 和 Xbox 的愛好者,並把「擊退塔利班」比喻作「從遊戲中消滅」,遊戲和真實世界的界線便開始模糊。

時代變了,但 E.J. Hawley 的故事從未落伍,有關戰爭的歷史課,要及早學習,但不是囫圇吞棗、千篇一律的中國皇朝更替史,也不是八變十四的彈弓抗日史,而是認識戰爭的教訓,知古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