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世間慘劇,面對現實中的悲歡離合,又或電影煽情感傷的情節,不免眼淚難忍,啜泣涕零。流淚雖然看來軟弱,但也不足讓人太過介懷,除了如莎士比亞所說「哭泣讓深度憂傷減輕」(“to weep is to make less the depth of grief”)外,不少研究也證實,流淚其實也對身心健康有益。
以現代科學角度解釋,流淚實有層次之分,眼部受刺激而流的眼淚與因苦痛憂傷而流的眼淚成份不一,例如催淚電影帶來的眼淚就比切洋蔥時的淚水富蛋白質。以社交功能解釋,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的哭泣,都是傳達情緒的求助訊號。透過哭泣,人們可以表達出「需要親友安慰」的心理需要,進而得到他人的注視和援助。這理論或多或少解釋了孤獨者為何更常哭泣的現象:孤獨者向他人求救,是希望建立人際關係。另外,也有說法指,哭泣有讓本人醒覺知道內心實際上有多痛苦的功效。
在心理學上,哭泣的「洗滌心靈」作用某程度上也得到證實。BBC 的文章指出,在一份 1986 年的研究中,有心理學家發現,94% 讓人流淚的文章有紓緩情緒波動的能力。後來,一份 2008 年、於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上刊登的大型研究顯示,在逾 30 國 4,300 位年輕人中,雖然有年輕人不認同哭泣可以洗滌心靈,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在哭泣過後,身心健康都有所改善。研究也發現,當人愈壓抑自己的情緒、閉門而哭,哭泣減輕悲傷的功效亦會減低。
BBC 文章作者 Jason G Goldman 解釋,人們對哭泣作用的分歧與社會文化有關。如果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哭會感覺尷尬,對他來說,在私人空間獨泣或與好朋友面前哭或更加有效。換句話說,場合會影響了哭泣對身心健康的幫助。Goldman 總結,其實大人與小孩一樣,哭泣通常都是向朋友家人求助的舉措。
BBC 文章的結論與荷蘭提堡大學的「哭泣專家」Ad Vingerhoets 所見略同,但後者提出更陰暗的理論。Vingerhoets 在其著作 Why Only Humans Weep 中提出,一方面,哭泣有向外界展示自己心靈脆弱,需要他人關心同情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哭泣更有「玩弄」他人的意圖——我們自出娘胎以來就知道哭泣是甚具影響力的工具,可以調和他人的憤怒,讓他人感到罪疚,得到他人的道歉。
如果上述哭泣的科學全都屬實,那麼,無論男人女人,如感傷心,那就痛哭一場!哭吧,哭吧,不但不是罪,更是有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