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年有個怪現象:國家經濟穩步上揚之際,放棄工作的婦女卻愈來愈多。
從 2004 年度至 2011 年度,近 2,000 萬名印度婦女辭工;女性勞動參與率從 1993 年度的 42%,跌至 2011 年度的 31%,在鄉郊地區,更由 04 年度的 49% 降至 09 年度的 37.8%;2013 年國際勞工組織的排名顯示,印度的女性勞動比率,在 131 國中排名 121,在全球敬陪末席。
世界銀行組織對此深表關注,並由研究人員利用人口統計,以及國家
普遍認為,婚姻、兩性偏見、育兒、父權等社會規範,令印度婦女遠離工作。但在鄉村地區,已婚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其實高於單身女性,可見光看上述因素,不足以解釋現象。
世銀的研究人員則在計算女性勞動參與率時,也計算她們接受教育的比率,遂得出新發現。他們相信,印度近年擴展中學教育,以及社會規範的劇變,或促使「更多適齡工作的年輕女性選擇求學,多於較早投身社會」。研究報告更指出:「貧窮家庭送孩子上學所能帶來的收入轉變,比富裕家庭要大得多。」
再者,當擁有固定收入的一方(主要是男性)薪水上漲,打散工的一方(多為女性)辭職不幹,能令家庭收入更趨穩定。「家庭收入更為穩定,可被理解為女性投身勞動市場的不利因素。」報告分析:「現有的文獻亦有類似結論,推測隨著家庭收入增加,印度鄉郊的女性會放棄工作,將勞動力轉為投放家中。」
不過,那些為了求學而放棄或沒有就業的女性,最終亦不一定會踏入職場。研究人員發現,接受高中教育並非印度女性工作的動力。因為在城市及鄉郊,勞動參與率最低的都是擁有高中學歷的女性,最高的則是文盲及大學畢業生,加上近年參與率整體下降,反映無論教育程度如何,這段時期女性投身工作的動力都在滑落。
世銀的研究人員認為,印度婦女需要一些在務農以外、更好及更適當的工作機會,但除非當地對兩性工作的社會規範有變,否則仍局限女性參與工作的好處,「推廣女性參與工作的重要性時,應考慮丈夫、妻子及公婆的角色。」另有研究指出,農業為主的工作機會正在減少,婦女將注意力集中於家中的手作業,或許應將在家工作的婦女,一併計算到勞動力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