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血管:排水渠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剛離去的颱風天鴿為香港帶來豪雨,加上漲潮,海水倒灌,多處地方水浸變成澤國,居民受困、浸壞了車、連海膽也被沖上岸。平日深藏於城市角落的排水渠,此時就顯得無比重要。經常聽說:「夏天為大地帶嚟雨水,疏導雨水,就需要暢通嘅渠道。」多年來,各地都視排水設施為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

英國當然也不例外。著名的英國建築師雷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在 17 世紀已意識到排水和污水處理遲早會成為一大問題,並在倫敦大火後的復修設計圖加入了排水考量,雖然他的設計圖則最終未被採用。18 世紀,霍亂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在大型疫情爆發的尾聲中,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證明了該疾病是從受污染的飲用水而來。

到了 19 世紀,倫敦等城市為了防止傳染病蔓延,開始建設近代城市排水設施。當時倫敦地下水道雖然已經興建好,但因為雨水持續增加,污水仍會排入泰晤士河,而污水每天倒灌進倫敦兩次,泰晤士河西敏寺(英國議會所在地)一段的氣味已令人難以忍受。1858 年 7 月,英國議會不滿意政府沒有任何措施處理問題,當時未來總理 Benjamin Disraeli 藉此勸說議會批准撥款 350 萬英鎊來改善倫敦的污水處理問題。

英國 Crossness pumping station 外觀。 圖片來源:Gabrielle Ludlow/Flickr

後來由城市工程委員會總工程師 Joseph Bazalgette 設計和監督了這個革命性項目, 他有 3 項目標:廢物處理、排水和引入安全供水,泵站 Crossness pumping station 終於 1865 年 4 月 4 日落成,被譽為「維多利亞時期的鐵藝大教堂(a Victorian cathedral of ironwork)」。

英國政府直到近年仍斥資 42 億英鎊建設泰晤士超級下水道,儘管它的成本與收益備受爭議,但毫無疑問對倫敦這座金融城市來說至關重要。倫敦的人口正迅速增長,目前的系統在未來幾年可能無法再負荷,而市民生活質素逐步提升,也迫使現有的供應和設施要不斷改進。

至於曾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其排水歷史則要追溯到瘧疾蔓延,促使了 20 世紀 30 年代明渠的建設,相關措施有助於緩解洪水及污水積聚問題,不過那時污水處理系統還是處於初起步階段。後來,由於城市擴張,渠務辦事處亦正式成立,排水渠道更逐步取代了天然氣管道。從 70 年代起,主要污水處理和排污工程陸續建成。到了 1989 年,渠務署正式成立,為香港排水系統的設計,執行及其他方面提供指引及管制。

1996 年,渠務署啟動了雨水排放評估,以估量香港排水系統的表現及狀況。渠務署更負責在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或其他天氣情況下採取相關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