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以「願」抗「業」

A+A-
一群中國遊客,坐在澳門一株被颱風天鴿連根刮起的大樹旁休息。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場颱風將澳門的「一國兩制,推行良好」吹襲現形。據說中國的現代化可以不必引入西方的普世價值,只須「基建硬件」做得好。澳門政府和澳門人,在自主權交還中國之後,乖順聽話,而且據說「發展一日千里」,吸引美國拉斯維加斯投標賭牌,變為東方現代化賭城。

但怎會一場颱風,「東方蒙地卡羅」慘淪為所謂「東方威尼斯」,除了浮在水面上的建築,澳門的「建築美學」與威尼斯其實沒有得比?

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的過程,是在宿命的「業力」之間建立自己的「願力」,以慈悲和修行,抗衡現實今世的「業力」。

香港、澳門地處亞熱帶,多颱風,正如日本和美國西岸處於地震帶,有地震的風險。颱風和地震,俱屬於不可抗拒的「業力」。但是明知國家處於地震帶的危險地城,像日本,建築材料多採用輕身的木頭和塑膠,或建築結構顧慮到抗震的科學,則即使發生地震,傷亡人數亦能大大減低,這就是以科學技術的「願力」,加上全民團結,對抗為國民帶來的先天的「業力」災難。

「業力」有毀壞力量,但「願力」也有消弭災劫和建設重光的潛能。「業」若沒有力量,不會一場地震海嘯捲走如此數量繁多的生靈;「願」若沒有能量,也不會令處於地震區的日本人、加州人樂觀而堅毅地生活下去,而且把國家文明建設好。

「業力」就是人生和物質世界種種限制和令人挫敗的條件,「願力」就是克服挫折的強大意志和願望。

學佛的人首要「發願」,譬如地藏菩薩知道眾生處於苦難之中,於是放棄菩薩的地位,回到眾生,發願不普渡成功,就不會復成菩薩。

「願力」是用理智的心態彌補災難,以智慧的態度判斷困境,無論災難和困局是否與自己有關。

「業力」和「願力」如電腦初期的 0 和 1,亦如道家講的陰和陽。正負雙生,明濁相剋。學佛的人,相信發出「願力」,最終可以克服種種業障,才是修為的基本。

西方近年流行說的甚麼「正能量」、Feel Good Factors,東方的佛家早就有了。千帆競發,化腐朽為神奇,唯大千世界人人都發一念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