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鄰居,你可以老死不相往來?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鄰里間應互助互愛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實在知易行難。明明只是陌生人,起居卻不過一牆之隔,阻隔不了的噪音和惡臭只能硬食。結果與友愛互助相反,不少鄰舍都像個火藥桶,人人各有一肚惡氣,一言不合則先口角繼而動武,就算不起衝突,也對鄰居敬而遠之。早前美澳兩地各有關於鄰里關係的調查,亦遙相呼應現代人對鄰居的冷漠態度

美國房產網站 home.com 去年的調查,就反映鄰里不睦並非個別問題。36% 受訪者曾與鄰居起爭執至反面收場,起因不外乎泊車、寵物叫聲太大、其他噪音滋擾或垃圾處置出問題;即使沒有撕破臉也心存齟齬,40% 人出門刻意避免與鄰居打照面,就算在外巧遇也會兜路走。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兼客座副教授 Scott Wilson 認為結果正常,任何人若被逼與跟自己生活沒有關係的人毗鄰而居,起衝突的機率不可謂不高。「鄰里衝突很多時都由懸而未決的問題發酵而成,而不是因為一時態度不好一下子激發出來。」

澳洲今年進行的同類調查也得出相似結果。最驚人的是,幾乎 100% 受訪者都表示會刻意迴避斴居;另外,20% 曾與鄰居爭執,10% 更承認曾報警投訴鄰居行為不當。墨爾本大學社會政治學院高級講師 Lauren Rosewarne 分析指,大部分人都傾向與鄰居保持距離:「有時出於禮貌與鄰居 small talk 或寒暄,都可以構成心理負擔。」不過有別傳統論調,Rosewarne 認為鄰里關係疏離並無不可:「如果你住公寓,有時和鄰居共用同一道牆已經很足夠了,沒必要更親密。鄰居可以很擾人,噪音多樣,從吵耳的音樂、狗吠到家庭糾紛、私密房事,比起為我們生活增添意義,他們增添的只是煩擾。」

鄰里是步入中年甚至老年後的心靈依靠

雖說鄰居總添煩惱兩三件,但疏遠鄰居又豈止叫人心淡這麼簡單。常言道鄰里融洽有益心理健康其實所言不假,羅格斯大學的研究就反映,鄰里關係淡薄,會導致中年至晚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反之,與鄰居保持好關係可以大大改善中年人及長者的心理狀態。Relationships Australia 覆蓋 2,000 多名受訪者的研究也顯示,低社區參與度,與身心健康不佳有關。負責前者研究的 Emily Greenfield 呼籲:「大家只重視家庭和朋友,往往忽視鄰里關係的重要性。好的鄰里關係不可強求,但起碼不要惹起爭端,因為你不知道甚麼時候會需要他們的援手。」因此即使是視鄰里衝突為常態的 Wilson 也建議,與鄰居爭吵之時,停一停,想一想,該讓步時便讓步,勿為一時意氣傷了和氣,壞了日後可能幫你一把的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