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也要偷:富人高買的扭曲心理

A+A-
圖片來源:Wodicka/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偷呃拐騙之人,皆是低下階層?其實一個人會否觸犯法例,與其財富多寡並無關係。英國「衛報」翻查紀錄,發現一個「驚人」事實 —— 做賊者無分身家多少,即使已為百萬富翁有權有勢,同樣會在店舖盜竊。現時更有證據顯示,他們比窮人偷得更多,而高買只是扭曲心理的表徵。

今年 4 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男子拿著兩個包裝盒,到平價超市 Kmart 一間分店說要退貨,但被揭發盒內並非原物,而是漏氣的籃球及舊的咖啡機,因此當場被捕。由於失竊的財物約值 200 美元,他僅被控一級盜竊罪。但此案「離奇」的是,疑犯在事發前一週,才以 800 萬美元買了一座島。

男子向傳媒否認指控,解釋時卻漫不經意並言詞含糊:「是有位律師,而我相信他已經找到另一些與該舖有關、涉及此事的人。」不過,Kmart 預防損失經理 Kabinet Bangoura 翻查數小時的閉路電視片段,重組了這宗盜竊案。而她直截了當,指出男子的犯案動機:

百萬富翁們以為自己凌駕法律,可以為所欲為。

高買行為雖在美國普遍,平均每 11 人就有 1 人觸犯此法,超越性別、年齡及所有社會人口階層,但證據顯示富人確比窮人盜竊較多。最常被引用的論文是發表於 2008 年的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hoplif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指出高買者當中,年收入 7 萬美元的人,比 2 萬美元的多出 30%。

近期一些例子證明,論文並未過時:去年一名受僱於聯邦調查局的律師,從一間軍事基地的商店,偷去價值 257.99 美元的化妝品,人贓並獲後承認曾在該區多次高買;紐約市一名警長年薪逾 10 萬美元,今年 9 月在百貨公司 Macy’s 偷取總值 359 美元的衣物,她開著平治私家車到法庭否認控罪。

為何從小康到富翁、從司法人員到執法人員,都會明知故犯那些盜竊之罪?「衛報」發現,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分析現象的專家,屬於哪個範疇。每位精神科醫生、濫藥輔導員和社會科學家,都有自己一套理論,來解釋這個有違直覺的行為。

Terrence Shulman 作為專治強迫盜竊、消費及囤積的中心創辦人,認為「偷竊只是洋蔥的第一層,在那之下全是尚未解決的損失、創傷、虐待和壓抑的記憶」。他強調,這些心理傷疤並非總是植根於過去,近期的離婚、破產或喪親亦會觸發高買。「這些人都是自我用藥。偷竊成了他們首選的藥。」

The Myth of the Out of Character Crime 一書作者、心理學家 Stanton E Samenow 卻深信,富人高買出於「若然能偷,為何要買?」的心態。他衊視所有辯解的數據:「總有企圖把犯罪歸咎於個人以外的情況,或是一些心理殘疾,說是無意識的『求助』,或在尋求心理懲罰。這些理論都已過時。」

Samenow 以數年前接手的個案為例:「他擁有多於足夠買下那件東西的錢,只是以偷竊來超越體制,為之激動。他享受高買的每個細節 —— 在貨架尋找『獵物』、看準出口、試圖戰勝監控鏡頭及職員、盜竊及逃走。這全是關於興奮和建立自我價值。」

芝加哥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Jon Grant 認同,高買有時或會引起亢奮的感覺。惟他補充,一旦腎上腺素激增平息,這種強迫症就會呈現出其陰暗面。「我把店內盜竊視作成癮。我所治療的人真心厭惡自己偷竊的事實。他們享受刺激,但幾乎隨即就會自責。他們很是罪疚,常為此事困擾甚至企圖自殺。」

若在「社會階層」這個關注財富、權力和特權影響的心理學領域,多個研究結果非常一致:富人傾向不道德,亦比窮人較會欺騙及偷竊。

有實驗發現,在繁忙的十字路口,相對於開舊車或廉價汽車的人,名車司機較少可能守法;在另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觀察到,有錢人從罐裡拿出專給孩子的糖果,比收入較低的人多出兩倍;多項實驗顯示,富人較會對稅務和伴侶使詐瞞騙

要解釋這種行為差異,可從一套理論入手 —— 低收入人士較不會欺騙和偷竊,是因為他們較為投入社區,害怕事敗後被公開羞辱:反觀富人心懷權利和自利,破壞了他們的道德感。「衛報」還提出另一個可能性:窮人較怕權威人物,而富人則沒此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