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仔:拯救糧食危機的關鍵?

A+A-
秘魯馬鈴薯公園裡,村民採集薯仔,驗收成果。 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Facebook

面對地球變暖,旱災、洪水等天災席捲各地,加上氣候極端化,農作物無法跟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糧食收成岌岌可危。薯仔原產地秘魯與國際馬鈴薯中心(CIP),正積極研究並開發生命力超強的薯仔。原來看似平凡,外貌與味道麻麻的薯仔,其實是適應力極強,且能夠預防糧食危機的救星?

培育強壯的薯仔

秘魯馬鈴薯公園裡各式各樣的薯仔。 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Facebook

秘魯馬鈴薯公園位於安第斯山脈高處,面積有 90 平方公里,海拔位於 3,400 至 4,900 米之間。據考古學家推算,7,000 年前,秘魯農民的祖先在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岸上將薯仔馴化,馬鈴薯公園則被視為第二原產地。如今,除南極洲外,地球上每片大陸都有薯仔的影蹤。

非政府組織 Asociación Andes 創辦人 Alejandro Argumedo 說:「在演化過程中,秘魯一直是全球薯仔品種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時,農學家積極收集農民的祖傳知識,以鑑定能夠在乾旱、水災和霜凍中生存的品系。他們在小田野和梯田上密集耕種,試驗各種薯仔品種,其中神聖山谷(Sacred Valley of the Incas)的公園就有 1,367 個品種之多。

Argumedo 指出:「通過不同高度和組合的方式播種,薯仔產生新的基因配對,可視為薯仔對氣候變化挑戰做出的應變。」培育的薯仔顏色多樣,有紅、黃、藍、紫,甚至粉紅色;質地多種,有的呈粉狀、有的呈蠟狀,有的則又柴又苦,必須經浸泡、凍乾和踩踏後,除去薯皮才能食用。這種薯仔可以儲存數月,適合冬天時進食。

現時,國際馬鈴薯中心已有逾 4,600 種薯仔樣本,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庫。美國太空總署(NASA)更和國際馬鈴薯中心一同測試用火星泥土種植馬鈴薯。此外,中心也在非洲和亞洲國家研發速生和高生產力的薯仔,以抗擊飢餓及作為經濟作物協助脫困。

耕作物無一倖免

國際馬鈴薯中心協助東南亞國家開發速生薯仔。 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Facebook

在全球暖化衝擊下,氣候變暖,害蟲進一步爬上坡,迫使農民在可耕種的範圍內向上搬遷。但薯仔不能適應高地氣候,一時之間難有收穫。公園成員不斷測試,尋找能夠抵抗霜凍、冰雹、強光和害蟲等的品種。國際組織 Crop Trust 執行董事 Marie Haga 說:「農作物會隨環境改變作變化,但現時氣候變化如此快速,植物完全無法跟上。」

Haga 續指:「這就是我們需要多樣性的原因,從而培育出適應力更高的農作物。」馴化品種中名為「爺爺」的野生薯仔是解決方案之一。這種薯仔生長於高原,用於放牧時羊駝和驢食用。村民 Nazario Quispe 解釋,該薯仔的種子散佈於動物糞便中,在畜欄內生長。種子會與野生品種混合,生成更具抵抗力的下一代。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1900 年至 2000 年間,75% 的農作物種類在世界上消失,而因氣候變化,2055 年世界將再消失多達 22% 的野生糧食。就如「衛報」寫道,「土壤退化加劇,農作物的抵抗力變得更重要。而在秘魯的公園裡,看似不起眼的薯仔保育工作,卻可能對世界未來的糧食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