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行,為何總是行李過多?

A+A-

兩個朋友一同出門遠遊,行李大小可以差天共地。有些人主張「預多好過預少」,邊收拾邊說著「萬一……」,通常未出發先爆喼。另一種人崇尚輕便,帶上必備用品就起行,真有甚麼需要就在當地買,但往往忘了不是哪裡都有便利店。結果,無論執得太多抑或拿得太少,都令我們頭痛不已。

Mastering Adulthood 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 Lara Fielding 解釋:「當我們旅遊,身處一種壓力的狀態中,情緒可以變得更加兩極。因為我們走出了舒適區,被各種不自在的人包圍。」她相信執多執少,取決於旅行經驗,過往的遭遇會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而大部分人都想「保護自己免被責怪」。

市面上多的是執拾指南或自助貼士,教「行裝過多」的旅客如何節制一點。不過,設計公司 Studio D Radiodurans 創辦人、為著名品牌 SDR Traveller 設計及行銷輕便行李箱的 Jan Chipchase 花了 10 年,研究各地人士的「打包」習慣後,認為行李箱的設計亦可帶來影響。

自認「無轆派旅客」的 Chipchase 覺得,有輪行李箱並非方便之選,反在旅途中礙手礙腳。「人們視輪子為讓行李從 A 點移至 B 點的方式,但在他們選擇附輪的那刻,便減少本應存在的旅遊選項。」譬如相比背包客,拿著附輪行李箱的旅客較難探索一個新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亦沒那麼容易即興出走。

Chipchase 甚至認為,有輪行李箱給人一種「無重行李」的錯覺,導致人們塞得更多。 2015 年,他曾在一篇網誌寫道,當人在家中收拾行李,專注於把所需的一切都放進袋裡,「在旅程開始之後,當多餘重荷的缺點清晰浮現,便會觸發想要補救、清掉的慾望,但那時已經太遲」。

網媒 BuzzFeed 記者 Alison Willmore 相信輕裝出門,秘訣在於「習慣把那些你買時以為自己需要、但現在知道沒了也可以的東西留下來。」但某程度上,這違反多數人對全新環境的直覺。Fielding 說:「即使出遊經驗豐富,你也可能會有較高的壓力反應,想令自己較為舒適的慾望亦會增強。」

像 Willmore 和 Chipchase 等頻繁外遊的人,都曾試圖克服這種心態。但前者認為,我們之所以依戀沉重的行李箱,是因為所帶的多餘物品,皆是試圖應對遠離家園的感覺。她如此寫道:「那重甸甸的行李箱盛載情感 —— 想從生活帶些東西到新地方、並帶一些類似事物回家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