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一個英文字母,等於驅逐外國勢力?

A+A-
在寮語體系中,「r」屬於外來字,為統一寮語文法及「消除外國勢力」,「r」字曾被棄用。

1975 年,奉行共產主義的老撾人民革命黨(Lao People’s Revolutionary Party)成功推翻當時的君主制度,建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曾為法國殖民地的老撾,易權後隨即棄用英文字母「r」,皆因它被認為是「外國勢力的典型象徵」,而且在寮語體系中如同雞肋。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老撾當年的建國革命,旨在「驅逐外國勢力,重塑國民身份認同」,而為何只針對「r」?這大概與寮文中的「法國」有關。Andy Kirkpatrick 和 Anthony Liddicoat 在共同著作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n Asia 中指出,「r」是從印度語系「借過來的」,多數在翻譯法文至寮文時才會用到,例如 Farangfarang,前者有大寫字母,特指「法國」;後者則解作「聚集在一起的白人」。

有其字未必有其音,「r」對於老撾來說是外來字,在最初的寮語體系中普遍不發音。老撾人民革命黨元老、前國家代理主席富米.馮維希(Phoumi Vongvichit)對這個「r」執著不已,他曾寫道:數百年來,老撾做過不少國家的殖民地。不論受何者統治,她們都把自己的語言混進來,使得老撾人民逐漸從根源中迷失。

馮維希發現老撾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會說「r」,並會以其他音節取代。因此在 1967 年,他提出了 Lao Grammar 法案,銳意統一寮語文法,藉此提高窮人的識字率。悉尼大學語言學教授 Nick Enfield 認為,馮維希的語言改革是「避免繁複的字詞為人們帶來學習壓力,並希望恢復簡單直接的對話模式」。

「r」從寮語中移除,farang 從此變成 falang,意思上亦有弦外之音 —— Nada Matas-Runquist 在 Laos – Culture Smart! The Essential Guide to Customs & Culture 一書提及,對老撾人來說,falang 即「大鼻子的白人」,因此使用時需小心謹慎。

然而,隨著經濟開放和網絡興起,愈來愈多老撾人都開始掌握「r」的英文發音,現年 32 歲的 Ladda Bella 自 2003 年起便不斷觀看外國電影和劇集自學英文。「我還記得,當時我看的第一齣電影是『哈利波特』,我每天都會重播一次,有時甚至會看兩遍。」Bella 說:「這個習慣持續了 2 年,後來我便發現自己懂得說英文了。」

不過,馮維希的支持者卻擔心歷史將會重演,「r」的普及或再次擾亂寮語的發音和文法。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別有用心?對於當地著名作家 Douangdeuane Bounyavong 來說,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她認為「語言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