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標童手塚治虫

A+A-
漫畫企劃 TEZUKA 2020 將手塚治虫的畫風與故事拆解並輸入電腦分析,以 AI 技術得出手塚風格的故事大綱與角色設計稿。 圖片來源:KIOXIA-JP/YouTube

上星期的漫畫週刊 Morning 刊登了一篇手塚治虫的漫畫新作「拜當(ぱいどん)」,有留意科普新聞的人應該早就知道了。手塚沒有復活,這篇也不是他的未刊遺稿,而是科研公司 KIOXIA 用 AI 技術建立的漫畫企劃 TEZUKA 2020

這企劃簡單說,就是工作人員將手塚的畫風與故事拆解成不同的結構類型,輸入電腦分析後,得出一些具手塚風格的故事大綱與角色設計稿。與幾年前 AI 寫小說參加文學獎的方法大同小異,最後成稿也是人工負責,機械提供的只是大綱與類似初稿的東西。想詳細了解該企劃內容的人可以自行 Google,我不準備轉載來騙稿費。大家簡單可以理解成用科學標童手塚治虫,雖然標出來的不知道是手塚,還是常盤莊的某人。

該次的漫畫創作有爭議性的地方有幾點,首先是:這到底算不算是手塚的作品?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次上理解,如果問的是「手塚治虫」這個漫畫家的作品,那麼答案必然是「非」,因為這個人已經死了,他不可能執筆。如果「手塚」是一種對風格的描述,答案就可能模棱兩可。因為對於讀者來說,這的確是帶有手塚風格的漫畫作品。

這兩種分別是藝術創作和文化商品的面向。藝術品只有一個,但商品必定以大量的方式出現。透過分析手塚的 70 年代為中心的作品,AI 得出符合其風格的故事與角色,這的的確確是將「手塚」作為一種類型來處理。如果你接受「手塚」是一種作品類型,這一部無可否認是「手塚的作品」。

然後這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這還算不算是原創?它與舊有的作品風格與人物設定很相似,但不代表你可以直接宣稱這僅是抄襲。你仔細想想,現行的文化市場上有多少相似的作品?有多少電影漫畫換個皮就可以賣?流行商品又是如何用同一個模、換個顏色又發售?既然當下文化商品市場要求的是創作者大量快速生產可以賣錢的作品,「拜當」未必是出色的藝術品,但會是一部合格的商業作品。當然這另外會涉及甚麼是「創作」的問題,但應該要另文討論。

最後會進入老生常談的問題:既然機械能夠創作,AI 會否在未來取代人類?從今次的計劃來看,基於舊有的作品,產出相似的劇本已經不是沒有可能的事。能夠創作的 AI 是指日可待,但這仍局限在既有資料中「生成」,還未到「無中生有」—— 能夠創造出突破性藝術品的階段。首先會被取代的應該是流行作家一類,正如攝影技術取代了低端的人像畫市場,但沒有摧毀藝術畫本身。

說起來,第一類會被取代的作品恐怕是 AV。大家在未來輸入自己想看的類型,AI 自動可以生成一部新鮮火熱出爐的小電影。反正大家想看的只是刺激的影像,文藝的劇情還是留給王家衛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