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戴領帶到自我救贖:室內健身的歷史

A+A-
一名波蘭女子在家中跟著影片教學來健身。 圖片來源:Artur Widak/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活在男生想要六塊腹肌、女生渴望纖腰翹臀的現代世界,居家隔離亦無阻大家舒展筋骨。不過,「健身」的概念其實只存在約 200 年;在以前,只為體態而無緣無故奴役身體、出一身汗,是奇怪的舉動。在成為常態之前,居家健身到底走了多遠的路

在交通不方便的舊日,運動是日常生活一部分。雖然印度有瑜伽、中國有太極、古希臘亦會辦奧運會,但對古人而言,運動這回事跟健康或外表沒甚麼關係。紐約歷史學家 Natalia Mehlman Petrzela 表示,雖然古時亦有少量健身房,但你不會想跟這種地方扯上關係 —— 社會普遍認為那是進行不法勾當的罪惡溫床。

在今天看來,維多利亞時代的運動指引或有可能令人受傷。 圖片來源:Wellcome Collection

雖說當年仍未流行,但「健身」作為一種居家運動,從維多利亞時代已有跡可尋。現存最早的健身手冊寫於 1861 年,以穿著襯裙、戴著領帶的紳士淑女插畫,展示如何活動不同的肌肉群,方式亦不盡是徒手訓練。來自倫敦的骨科器械專家 Gustav Ernst,是第一個想到用紅木板、拉帶、啞鈴和滑輪來製造家用運動工具的人;這樣小眾的產品,當時只得到有錢人青睞。

家居健身要走入尋常百姓家,已經是二戰後的事。當時帶領世界潮流的美國,國民生日趨優渥 —— 經濟轉好,科技進步等大幅改變家庭生活。年輕夫婦紛紛選擇在小區置業,亦開始以車代步,令運動量降低,癡肥漸成問題。來自列斯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 James Stark 教授指出,當時人們居住面積變大、電視廣播等科技變得觸手可及,在家中運動以保持健康就進入了當地主流。

1951 年,健身達人 Jack LaLanne 開始了自己的健身節目,以嘉年華風的音樂作背景,教授抬腿、彎腰、甚至為宿醉而設的帶氧運動。節目對象為中產白人女性,因為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女性主要留在家中做家務,成為電視業界必爭的客群。來自紐約的人類學教授 Katie Rose Hejtmanek 認為,當年的電視節目大多為協助女性達成社會期望而設。例如,在家運動,是因應當時為了丈夫努力保持纖細身形的概念,成為女性美容護理其中一環。Hejtmanek 形容:「在家跟著 LaLanne 做完運動後,主婦自覺在美容保養清單上打了個剔,轉個頭就可以回去喝馬天尼和吸煙了。」

珍芳達推出健身教學影片。 圖片來源:Ron Galella, Ltd./Ron Galella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錄影帶的出現,更把健身文化推到另一巔峰。女演員珍芳達(Jane Fonda)在 1982 年的鍛鍊教學片,容許大眾自行選擇運動的時間,影帶更能外輸世界各地。她的教學於 10 年間售出 1,700 萬套,後續系列一部接一部,引來不少人仿傚。運動蔚為風潮後,除了健身房與相關課程開得成行成市,看中這條財路的還有時裝界:運動胸圍、緊身褲、頭帶等,成為流行文化一部分。當然,運動那麼累,以不勞而獲作招徠的瘦身法,多年來亦是一波接一波。在 1950 到 60 年代,讓人流更多汗的連身桑拿瘦身衣、聲稱能震走脂肪的震動儀器接連出現,這些產品到了今天仍能買到。而 1958 年推出的呼拉圈,更在短短 6 個月就售出 1 億個

時至今日,社交平台當道,各式各樣的健美影片、聲稱有助減肥的產品廣告,通通移師網上。整個產業帶出的訊息,與 50 年代截然不同:除了身體,近年亦興起身心靈的概念,講求自身整體的進步。運動已經不光是保持體態的方式,更是精神健康的基石、自我救贖的方式。 靜觀、香療等元素滲入運動界,而健身室亦開始引入托兒、工作空間等服務。Petrzela 認為,健身漸漸成為社會對「自我完善」定義中的一部分,「不夠好」的不安感填滿了理論上應該休息的居家時間 —— 沒有善用時間變得更健康、更吸引,甚至已成為焦慮來源。

但出一身汗,畢竟是美妙的事。在武漢肺炎流行期間,關在家中的人們始終希望鍛煉身體。瑜伽課改為以 Zoom 教學,健身應用程式的下載次數持續上升,家用運動器材銷量亦在各地急升 —— 面對網絡世代,健美界又再度蛻變。這一次,在家運動能否終於取代外出運動? Stark 認為,健身室畢竟是人們互相溝通較勁的地方,而在家中運動不能完全取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