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素潮流新一頁:植物製海鮮?

A+A-
餐廳 Suttons and Sons 以香蕉花製作純素炸魚薯條。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現代畜牧業除了帶來大量碳排放,亦有侵害動物權益之嫌,使愈來愈多人願意嘗試植物製素肉。不過,現代漁業中,過捕勞工人權等問題同樣嚴峻,海洋污染又帶來食安疑慮,素海鮮會否就此成為下一個飲食趨勢呢?

市場需求

消費者的既有觀念,是擴展素海鮮市場的一大難題。大部分人都對哺乳類動物較具同理心,以牛、豬等動物的慘況作宣傳,比龍蝦或其他魚類更能鼓動人心。在某些文化中,海鮮更未被視為肉食;比方說,在天主教傳統中,在齋戒月進食海鮮不成問題。

絕大部分研發素食產品的初創公司都集中在美國。2019 年,素海鮮只佔當地素肉零售額 1%;而素牛、素豬等產品,其市值已佔肉類市場 1%;研發海鮮替代品的總投資額則只有約 1 至 2 千萬,與其他素肉產品相距甚遠。由此可見,素海鮮仍屬小眾市場,在利潤淡薄的憂慮下,難以吸引投資者。

然而,為了環境或健康而偶爾茹素已成潮流,素食產品整體消費群正不停擴大。武漢肺炎大流行令食物供應鏈受損,更間接推了素肉市場一把:逾 23% 美國受訪者在疫情期間進食更多植物製品。隨著素肉漸漸為人接受,消費者亦樂於一嘗植物製海鮮。

素海鮮的客群,亦不完全與真海鮮重疊。正如植物奶是乳糖不耐人士的福音,對海鮮敏感的人亦將是仿海鮮的一大客群,而貝殼類更是最常見的致敏原之一。因此,有聲音認為,素海鮮普及化的速度,將比植物奶還要快。

產品研發

即使看到商機,還是要有好的產品才能吸引消費者。要成功複製海鮮並不容易;以餐桌上常見的魚柳為例,其肉質片片分明又易碎,要確保貨品便於搬運,保存期不要太短,同時吃起來形神皆似,可謂一大難題。

Good Catch 在其仿製吞拿魚中加入多種營養成分以吸引顧客。 圖片來源:Good Catch Foods/Facebook

除了色香味,營養成分亦是另一挑戰。來自 Good Food Institute 的 Jen Lamy 認為,大部分消費者都因為健康理由而吃魚,因此成功的產品,必須在營養成分方面趕上真海鮮。例如 Good Catch 的仿製吞拿魚,就從豆類植物提取蛋白質、又加入海藻油以取其奧米加 -3 脂肪酸。

除了私人企業,不少官方機構亦樂意在海鮮替代品上投資。為了盡量達到糧食自給自足,新加坡食品與生物技術創新研究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Food and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就跟美國公司 Sophie’s Kitchen 合作,嘗試以微型藻類製作蛋白質,造出更像真的魚肉。

在植物仿製以外,不少公司嘗試以動物細胞製作培植海鮮。當然,養殖魚肉或能解決動物與勞工權益問題,亦能提供充足營養,卻未必符合純素者或因信仰而持素者的要求。

即使投入大量研究資金,創出味道營養都無懈可擊的產品,定價亦要具競爭力。新加坡公司 Shiok Meats 正研製培植蝦肉,但若依照目前配方,一隻蝦餃的成本價高達 150 新加坡元(約 837 港元)。公司必須設法減低生產成本,才有望推出市場。

雖然研發艱難,還是有愈來愈多業者看中純素市場的潛力,加入戰場。英國炸魚薯條連鎖店 Sutton & Sons 就大膽引入以香蕉花製成的純素炸魚,該系列目前佔整體收入 2 成。有見成果令人鼓舞,公司正積極創出嶄新純素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