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憑甚麼被譽為最聰明的鳥?

A+A-
烏鴉懂得利用工具以方便覓食。 圖片來源:DinoBusters/Twitter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往往主觀認為跟自己近似的物種比較聰明。雖然雀鳥的腦袋較小,但這真的代表牠們的能力較為遜色嗎?多項研究發現,一些鴉科鳥類具有作手勢示意、分辨好人與壞人、甚至在監控中自保的能力,智力不容小覷

烏鴉(Crow)和渡鴉(Raven)同屬鴉科,外表和習慣卻有微妙分別。烏鴉體型較小,多居於人口密集的城市,鳥嘴較小及扁平,尾巴為扇形;渡鴉則體型較大,毛色亦較光澤,傾向生活於野外,鳥嘴較大及彎,力量亦較強,尾巴呈楔形。然而,兩者均極其善用資源,反映牠們聰明的一面。

渡鴉的手勢溝通能力

渡鴉能用鳥喙示意,指出青苔、石頭、樹枝等,亦會握住或挾住同類的喙子,或一起操控物件。認知科學專家 Si­mone Pi­ka 指出,雖然渡鴉沒有雙手,卻能以鳥喙無聲地打出複雜訊號。他認為,手勢研究太過集中於靈長類動物的溝通技巧,但要拆解人類語言的起源之謎,只能往大處想,並思考其他動物群體,牠們溝通系統的複雜性。

渡鴉的防監控能力

在一個發表於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研究人員以 2 隻渡鴉進行實驗,把牠們放在相鄰的房間,僅以窗戶隔開,讓牠們互相觀察對方把食物藏在哪裡。其後當遮擋窗戶,只留下一個窺視孔,渡鴉們很快發現,這個孔是和鄰居互相監視的渠道。

研究員之後在房間播放其他渡鴉掩埋食物的聲音,當窺視孔沒被遮住,渡鴉們才會趕緊費心藏好食物,一旦聲音停止播放,就會回到躲藏處,令自己躲得更好。但如果關上窺視孔,渡鴉的行為則比較隨便,表明牠們明白自己的舉動是否被監控。

烏鴉的閱人能力

大部分鳥類見人靠近就一哄而散,但烏鴉只有確定對方朝自己而來才會走開。由美國洪堡州立大學(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野生動物系助理教授 Barbara Clucas 率領的研究更發現,烏鴉對特定人臉作出識別、反應及適應的行為。

研究員曾分兩組,於公園戴上不同面具,一組困住烏鴉,另一組則純粹路過。5 年後,研究員戴著面具回到公園,發現當年被困的烏鴉記住加害者的面具,並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幼鴉和其他烏鴉。當研究員戴著那款面具重臨,所有烏鴉都群起攻之及尖叫,可見牠們具有與同類分享抽象資訊的能力。

事實上,當烏鴉看到與威脅或關懷相關的人臉,大腦的杏仁核、丘腦和腦幹這些和情緒處理、恐懼學習有關的部分,都會變得活躍。而為防範具威脅的臉孔,調節感知、注意力和逃跑的部分,亦會活躍起來。這亦與人類如何處理大腦中的面孔頗為相似。

烏鴉的解難能力

在野外,渡鴉曾被目擊多種聰明的行為:將岩石推向人們,防止對方爬到自己的巢;將漁夫的釣線從冰洞拉出藉以偷魚;模仿狼隻以吸引對方;在海狸屍體旁邊詐死,以嚇走想要分食的同類;騎到禿鷹背上搭便車。而鴉科不僅知道如何使用工具,還可以自己製作工具。

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員觀察發現,新喀鴉(New Caledonian crow)會尋覓特定的植物種類,找出一根分叉的樹枝,然後將其鞏固於腳下,刻尖、輕咬和去皮,直至形成一個小鈎,採得小洞中的甲蟲作糧食。團隊指出,相比一條直的樹枝,帶鈎的工具帶來多 2 至 10 倍的收獲,相信新喀鴉留意到這點。

另一個於 2002 年進行的研究發現,當一隻新喀鴉發現所有的鈎已被同類取走,牠就用一條鐵線弄了個鈎來覓食。奧克蘭大學研究員 Alex Taylor 相信,這些鳥類利用有點像是「心理模型匹配(mental template matching)」的方式,對目睹同類製造工具的過程,形成心理圖像,然後照辦煮碗。這種透過文化傳播學相互學習和傳遞新技能的行為,與人類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