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四年過去,還是想說那句,屬於香港體記的「加油」

A+A-
4 年前的「今次,這句『加油』屬於你 —— 記錄香港體育記者的故事」計劃,以簡單多媒體的形式講述香港體記的故事,並進行了為期約一個月的展覽。

最近,社交媒體彈出來最多的回顧,是 4 年前我一腔熱血策劃的「今次,這句『加油』屬於你 —— 記錄香港體育記者的故事」計劃。那年夏季,這屬於近年來首個講述香港體記故事的計劃,以簡單多媒體的形式,於香港大學 MC³@702 創意空間進行了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展覽。

說體育記者故事的念頭,由我加入體育傳媒之初就已經萌生。到 2016 年,那時我剛轉型為自由身創作者和體育人,決定聯同導演麥子釗及監製兼設計郭佩彤將概念付諸實行,也有幸獲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及 MC³@702 創意空間支持並合辦。我們 3 人訪問了 8 位代表老、中、青及工作於不同種類媒體的體育記者,包括時任香港體育記者協會主席、前報章體育記者及編輯朱凱勤、自由身傳媒工作者、TVB 前體育主播兼記者伍家謙、本地體育新聞網站「體路」創辦人徐飛及徐嘉怡等。

老實說,當時的我只本著一腔熱誠和奮勇。展覽規模不算十分大,但以我們小團隊之力,覆蓋了不同範疇不同體記的故事,每個單位都有影片、海報和文字,還有場地的策劃、物資準備等,希望將有意義的內容有聲有色地送給大家。在資源時間有限,內容集中的情況下,雖然不算做了許多市場推廣,但順利吸引到很多親朋好友、行內行外傳媒人、運動員、學者、普羅大眾等的到訪和支持,當中許多不是我們團隊直接聯繫的,譬如有天見到香港滑浪風帆名將黃德森及「風之后」李麗珊私下到訪分享照片;又見到阿果的文章寫到我們展覽,亦有其他傳媒的採訪邀請;還記得,最後一天,有市民來捕捉展覽的尾巴,見到我後,笑說沒想過會在現場碰到我,更跟我大談起希望香港體育可以如何發展之類的東西,這些都讓我受寵若驚,亦令我得到很大的肯定。

有市民在觀看展覽期間,分享香港體育的發展路向。 攝影:Zak Tsang

4 年以來,不時還是見到 Facebook 專頁有零星的新「like」,心存感激。我們沒有忘記這個計劃,如有機會或資源,甚至有合作來敲門,團隊還是希望繼續講香港體記的故事。畢竟,香港有很多人在體壇默默努力,包括聚光燈內外的運動員,也包括以香港體壇為己任的體育記者。4 年過去,香港體育傳媒行業又變得如何?

從事傳媒不容易,體育傳媒更難,在香港從事體育傳媒難上加難。先說個人。由 10 年前初涉獵這行業,不自我吹噓,就客觀地說我從行家身上看到的,我深刻感受到體記採訪時的心血,還有跟運動員同悲同喜的獨特情誼;然而,待遇確實未必理想。薪金普遍遜於其他行業,很多時候記者更要多功能 —— 採訪、寫字、影相、拍片等樣樣精。記得多年前有一外國記者來港採訪,聽到他在場邊閒聊,驚訝怎麼香港的體記文字影相「一腳踢」?

再說行業。很多人會將體育歸類為軟新聞(soft news),有人會形容為「甜品」,某程度上,明白的,輕重之下,總有一些更不可或缺的新聞要報。但對於某些人而言,甜品都可以是主菜。對於體育傳媒人來說,心灰也好,亦總得接受或適應體育新聞有時會被「看輕」。譬如電視新聞,體育主播和記者要排好他們「卡士」時限內出甚麼「故仔」。當然,大家也希望在有限時間內帶最多和最精彩的體育新聞給觀眾,然而,如果遇上重大事件、突發情況,編輯每每又會立刻打體育主意,考慮裁減體育新聞的時間。甚至整體來看,大家也知道,有媒體確實也選擇不容下體育新聞或節目。

我在體育傳媒行業不是最資深的人,但任職電視體育主播和記者、節目主持及評述、報章和網上平台記者、網台主持等這些經驗,讓我或多或少有些觀察和看法。及至近年,如同許多行業,體育也受著網上文化成為大趨勢的衝擊。網上體育新聞平台愈來愈多,這幾年亦愈來愈多香港人留意和支持香港體育。我們需要更多屬於體育的聲音。

要回應世界的改變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每個工種都不能倖免的事實。同時,仍有很多人在感嘆「體育搵唔到錢」、「傳媒是夕陽行業」等。不過,我希望大家知道,香港體育,包括體育傳媒,仍然有許多人一直帶著堅持和信念在努力。最後,跟大家分享幾句受訪者在我的體記故事展覽中講過的說話,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香港體育和香港體記,當然也歡迎大家按進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讚好支持,或觀看當時的影片,了解更多體育記者的故事。

市民寫下給香港體記的說話。 攝影:Zak Tsang

親臨其境,看球賽又做採訪,有種光榮感、自豪感。

我每做一隻「故仔」,就覺得是最後第 10 隻、9 隻、8 隻。我不知道哪天自己會離開這個行業,以這個心態去看,我希望每次都做好。

我永遠記得一句,只有本地的記者,屬於一個地方的記者,才可以寫出那個地方的故事。

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這是肯定的,但香港體育記者其實都是精英。我不能說我們勞苦功高,但至少我們很有心去做事,希望更多人欣賞我們的努力和熱誠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