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摘】舊時好玩:戲院憶舊

A+A-
位於中環、已結業的娛樂戲院,人力車夫在戲院門外等候客人。 圖片來源:Horace Abrahams/Keystone Features/Getty Images
文:劉天賜

說到戲院,無論甚麼時代,都是大家必定去過的地方。香港 50、60 年代,戲院林立每一個「環頭」(地區),甚麼地方皆有戲院,且有「院線」,戲院聯成系列,方便發行商排期。

西片有放映西片的院線(多放映美國荷里活舶來的電影,分首輪及次輪)。有播放國語片及粵語片的院線,每夜夜場(7 時半、9 時半)總是人滿。先有公餘場、後有午夜場。

現在,都是甜美的記憶。幼年我住在尖沙咀,少年住在紅磡,都是流連戲院的兒童、少年,現在把這一段甜美的記憶與各位分享!

童年的卡通世界:樂宮戲院

位於尖沙咀的樂宮戲院。  圖片來源:廣東話資料館/Facebook

樂宮好大,是何東物業,拆建成美麗華酒店,當時乃尖沙咀第一大放映西片的戲院。樓下有很大的候影處,賣票的地方也有兩層高,兼有賣零食的小店。小孩子不用吃了,只看自動爆谷機神奇地把粟米粒爆開,香氣四溢,已經神魂顛倒。我們喝一杯汽水,已經滿足幸福了。

看戲只看星期天早上 10 時 30 分的卡通片。門券後座,好像 7 毫子。正場分前座,個半;中座個七,後座兩個四。樓上分超等,特等,好像三個半呢!看卡通都是美國來的迪士尼卡通,有「貓追雀」、「貓鼠大戰」等,小孩子百看不厭。

放映前,必上演英國國歌,觀眾必然起立肅靜。這是國民教育之一呀。放映時,大家可以笑出聲,沒有人膽敢喧嘩的。大戲院有其莊嚴氣氛也。

東樂戲院

「慾海春潮」電影海報。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也是何東物業,很大很大,拆後改建了大廈做「大大公司」,後來又改成商場。是一間有舞台表演牌的戲院(其餘還有利舞臺及香港大舞台)。粵劇(大戲)不常埋班,故放映二輪西片。多數是「成人片」,加料有真人演出艷舞。我年輕時好奇,看過,買樓上,便宜價,放映「慾海春潮」(L’Île du bout du monde),該是法國片,1 男 3 女因飛機失事流落荒島的故事。有多香艷?大家可知當時沒有設級數,只受檢查,全片只剩下少許裸露鏡頭了。之前加插之艷舞,廣告上說:來自南美,O 小姐,很胖,40 有多(風韻猶存),穿三點式,身上掛了很多垂條及響鈴,按著那支音樂,先抬起大腿出場,在場男士都血脈奔騰了。那時比堅尼裝已很香艷的了。東樂樓上可有大發現,原來還有「解話台」!解話,默片時代專業,恐怕看官看不懂,請來了解畫人,一邊放映,一邊解說。他要坐在有利位置,東樂特別在樓上設立兩個向外伸出的鐵台,他看到樓下、樓上諸公,然後口若懸河加鹽加醋,說一番題外話。但此君一定是百曉生,見甚麼可講甚麼,增加看片人趣味。

這時,已沒有放默片了,但鐵台還在呢!

快樂戲院

在油麻地佐敦道尾(也拆了),曾放映很多昔年的蘇聯片。我看的有「靜靜的頓河」、「堅守要塞」等。聽聞有蘇版的「戰爭與和平」短版呢!長版 6 小時多,都是俄國名著改拍的。「靜靜的頓河」很悶,父親看得津津有味,小孩子不敢睡,後來還看了下集。現在找不到錄影碟了。「堅守要塞」卻好看,說德軍屢攻列寧格勒不果,英雄人民怎樣力抗納粹德軍的戰爭片。這時,蘇片拍得精彩,戰爭片尤佳。

後來,改放唐片,我看「禿鷹 72 小時」尾聲之際,全院大放光明。銀幕打出字幕:「有人放蛇,大家離開」。各人卻有秩序從太平門離場。原來習慣了,常有人放蛇的。

放蛇、割椅,常事呢!黑社會人士不講理,不甘便破壞,油麻地甚焉。現在沒有這種破壞了。快樂專放蘇片,獨市,後來旺角大世界放映過。「戰場」,看過未?現在沒有俄片吧。

華樂戲院

這是一爿藏在土瓜灣內街的小戲院,現在也拆了。當年放粵語片。我記憶中乃是「公餘場」,收費特廉。放映很老的西片。(意想不到的)最令人難忘的是「扯衫尾入座」。人多,守門口的便工作忙,大多不理會隨大人尾的小孩子身份,扯著别人衫尾入場,看免費戲。多數看牛仔片,知道是製造英雄形象的,尤是尊榮主演的片子。可是「打紅番」並不是種族和諧之道,60 年代取締了,代之,西方英雄是特務:占士邦、飛龍等。身手不凡,武器奇怪、足智多謀。但是,對手總是美國的敵人,英雄消滅敵人拯救世界。

不知何解,這些內街戲院門口總是很多熟食檔,生果、花生檔,似乎看戲的人,喜一面吃東西,一面觀戲。但不注重衛生,吃罷隨手丟棄垃圾,小孩子也隨地小便,大人也隨便吸煙和丟煙頭。中座呈凹下去的地勢,成為污穢物積所。我們擇後座而入場。

舊戲院要講述的太多了,反映 50、60  年代香港中下層的生活。當年可有一場 2 萬多座位,本地製作電影也漸有水平。再講。

雜誌推介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各地政府面臨來自醫療、經濟多方面衝擊,人民日常生活也大受影響。無論在醫療資源的困乏,還是資訊接收的遲緩,長者都首當其害。免疫力衰退的高齡人口逐年增加,成了新的易感染高風險宿主群。保障長者健康,其實不只是文明社會的責任,也牽連人類的健康風險。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我們可以如何從「疫」境中浴火重生?

本期專訪了兩位從逆境中重生的銀髮族 —— 聞名世界的珠寶設計師羅啟妍及 DHL 香港創辦人鍾普洋。他們分別經歷了家族及職涯巨變,卻從不輕言放棄,反而更積極尋找不同可能性,在逆風中飛得更快、更高、更遠。

「香港文摘」第四期
  • 出版:CUP 出版
  • 售價:40 港元
  • ISSN:2523-1049
  • 銷售點:香港誠品書店、香港城邦書店、序言書室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