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常:後疫情時代 —— 本地藝術市場的兩大趨勢

A+A-
2020 年 9 月,蘇富比中國書畫秋拍預展。 圖片來源:Zhang Wei/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原定今年 3 月在香港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將在今週聯同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於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在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的情況下,這個名為 Hong Kong Spotlight by Art Basel(「藝薈香港 — 由巴塞爾藝術展呈獻」)、包含了 22 間在港參展藝廊的「迷你版」巴塞爾藝術展展覽能否順利舉行,將會是不少本地藝術界朋友的關注點。

事實上,在非比尋常的 2020 年,香港藝術界真的可以用「苦不堪言」來形容。

經歷過 2019 年下半年的政局不穩和今年的 COVID 疫情,以及隨著 Art Basel 和 Art Central 等大型藝博會的取消,本地畫廊已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在中環,不少重要畫廊,如在畢打行的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Ben Brown、H Queen’s 的 Galerie Ora-Ora、Pearl Lam、Seoul Auction,以及雪廠街的季豐軒都在這一年內相繼撤出…… 儘管各個畫廊的退出都有各自不同的考量,但對於香港作為國際藝術交易中心的長遠前景,相信一眾畫廊主人都不得不在心中打上了一個大問號。相形之下,在本月初如期舉行的上海藝術週,以及當地兩大藝博會 ART021WEST BUND 之圓滿成功,更凸顯了香港藝術市場在內外交困下的停滯不前。

按照目前情況,我認為本地藝術界將會出現兩大趨勢:

1. 有關畫廊界的發展

國際畫廊在過去急速發展的「黃金十年」(2009-2019)正式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它們將會隨中國內地經濟在「後疫情」時代的一支獨秀發展,而進一步將業務重心移至國內(尤其是被公認為國內最具潛力當代藝術市場的上海)。在香港疫情持續不穩的情況下,國際畫廊的亞洲主人也將投放更多時間在國內的展覽活動策劃及藏家網絡拓展。可以想像,當有一天中國大陸的藝術交易條例和稅項進一步放寬的時候,就是國際畫廊撤出香港,進駐內地的 tipping point,而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的地位,也無可避免地將要被上海取代。這個只是時間問題。

2. 有關拍賣界的發展

規模上,國際拍賣行在香港的亞洲總部,一般至少有 100 至 300 人,比畫廊要大得多,所以要在一時三刻,把扎根多年的亞洲總部撤出香港並進駐內地的可能性不大。從營運的角度,國際拍賣行 stand with Hong Kong 也是一個完全合乎經濟效益的做法。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兩間拍賣行今年的業績:在疫情的影響下,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全年總成交額仍然高達 17 億港幣,創下現代藝術拍賣歷史第二高紀錄,成績驕人;而專注於 20 世紀現當代藝術品領域的富藝斯同樣展現出強勁的韌性。今年7 月在香港舉辦的「20 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拍賣會,富藝斯的銷售額突破 3,500 萬美元,創下五年來的新高。兩者的成績反映了甚麼?就是我們可以預期,as long as 香港可以保持(或至少減慢像過去幾年的倒退速度)國際競爭力,國際拍賣行在可見的將來,仍然會以香港作為拍賣業務重心。

對於有志於藝術市場發展的人士,這個香港一級市場(畫廊)和二級市場(拍賣)的「此消彼長」大趨勢,不可不知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夢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藏家」,相信藝術收藏只是手段,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