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常:楊東龍的童心

A+A-
楊東龍 2020 年作品「抽口煙 2」(局部)。

「搞藝術一定是有目的的。其中一樣很重要的,是要挑戰社會的規範,若有可能將之打破,甚至製造一個切口,這樣會更有意思。」

「現時的藝術圈是十分完整的。假設我加入畫廊,那就等於我去幫助建制,這其實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衝突。目前為止,我寧願在側邊(繼續獨立經營創作)。」

在 2019 年的香港電台專訪中,香港藝術家楊東龍如是說。

所以當我最近在黃竹坑刺點畫廊(Blindspot)看見他的最新展覽「日課」開幕時,的確是有一點驚喜的。

驚喜在於,究竟畫廊花了幾多唇舌,才能說服一向非常低調的楊東龍出山,為大家做這場大龍鳳呢?

上星期看完展覽後,我在面書上公開寫道,這是「近年我看過最好的展覽之一」。

戥他高興之餘,也感恩畫廊在策展上的用心。

究竟楊東龍的畫好在哪裡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其大眾化的取材,以及沉實色彩中又帶點 quirky 的藝術性。

基本上,無論男女老幼,相信也會 immediately 被他畫中的高更式趣怪人物表情所吸引,從而得到一些最簡單直接的觀畫樂趣。

再認真一看,我們又會發現在熟悉的、富有戲劇性的場景中(例如公屋、電車、IKEA),出現了一些真假難分、曖昧不明的狀況,進一步吸引你投入到畫中既寫實又虛構的情節之中。

所有東西都是基礎,空間又好人又好,只不過當你成為觀眾看的時候,又會帶走另一些東西,因為觀眾都會帶住記憶去看,那些畫中人都屬於你自己,會自己作故仔。這幅畫好像想講一個故事,但又有一些細節提醒你這不是故事,是真的。

接著,當你好像想到一些合理的圖解後,又會被繪畫上看似無關、甚至相互矛盾的二聯式或三聯式構圖和錯置空間所困擾,然後再試圖去思考當中的意義和關係。

「繪畫上的分割,就像電影中的剪接。事實上,我的想法和剪接,就是一種拼貼,將兩種東西拼在一起。而當兩者之間沒有太大視覺上的關連時,就會產生某種共鳴或衝突。分割的作用最明顯是節奏的產生,另一個與感情延伸有關,兩者相加…… 其實我都不清楚,我覺得畫畫時不應該想得太清楚。」

楊東龍 2020 年作品「小炒王」。

在這個大家都「不太清楚」的有趣 moment,最好還是要請教專家的意見了。

剛巧,在展覽現場就有兩本楊東龍的畫冊發售,分別是去年出版的「沉默鋼琴:楊東龍繪畫四十年」圖錄和今年出版的「就是繪畫」作品論集,為有興趣深入了解其繪畫藝術的朋友提供多一個渠道。

不過,我們不要忘記的是,楊東龍藝術最可貴之處,從來是那種「拒絕過度美學化的符號和說法」(引自黃宇軒在「就是繪畫」的文章,可圈可點);他的藝術之所以能於過去多年間,在沒有甚麼國際級大畫廊代理和宣傳下仍然大受歡迎(據說是次展覽的作品在一週內差不多全賣了),從來不是靠學者專家的美言巧語,而是他在過去 40 年創作生涯中,始終不懈如一的努力和真誠吧。

楊東龍說:「其實看畫的人,可以好像繪畫的人,不需用許多框架去看繪畫,甚至他要冒一個險,就是不知繪畫的人究竟在畫甚麼。」

是的,親近楊東龍藝術的最好方法,未必是高深的學術論文或精雕細琢的美文(讀咗知多啲其實冇壞,但謹記要選擇性吸收和 detox),而是一顆小王子的童心:

And now here is my secret, a very simple secret: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夢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藏家」,相信藝術收藏只是手段,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