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四面樹敵,八面威風,發行 25 億美元綠色債券看似高瞻遠矚,背後卻欠缺實質綠色項目,只是浪費公帑派債息,停留於為做而做的官僚主義。
打著「環保」名義,利息本較一般債券略低,加上這是由香港政府發行的債券,基本上可以被市場理解為「無風險」(Risk Free),但礙於港府「體制和管治能力遜預期」,在 2019 年的社會運動發生起,便被一系列國際評級機構降低信用評級,當中惠譽不但 24 年來首降信貸評級,更於短短 7 個月後再進一步把評級削至 AA-。
昨日的因,今天的果,今次綠色債券的息口,就是一個客觀的例子。就算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大喊「做法不公平」,也無礙資本市場的現實,使今次綠色債券的息率略高:5 年期的收益率為 0.635%(與 5 年期美國國債差距為 22.5 基點)、10 年期為 1.414%(與 10 年期美國國債差距為 37.5 基點)、30 年期為 2.431%(與 30 年期美國國債差距為 62.5 基點),這是第一種浪費。
更深入一點去分析,今次政府竟然不把三款綠色債券的發行價(Issue Price)定於 100,而只是 99.951、99.638、98.812,也變相是第二種浪費公帑,因為這是用低於市價,把資產出售予以「亞洲」為主的機構投資者,讓背後的投資者有利可圖。
說回重點,發行綠色債券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把發債得來資金,用於綠色項目之上,例如一些再生能源、能效提升、防止污染及污染管制、廢物管理、水資源及廢水管理,以及綠色或低碳建築等相關的工務工程之類。但香港有綠色項目嗎?
我想到了。政府大可以保育為名,將資金投放至海洋公園改革方案,偷換概念以保育為名,把綠色債券的集資用途落在主題樂園,如此一來,就能夠一石二鳥,林鄭妙計安天下,賠了……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