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豈止遊戲一場 玩樂與生活的連結

A+A-
展覽「Play Lives 好玩日日」以設計角度出發,讓遊人了解玩樂的重要性。

孩子需要玩樂時間,難道成人就不需要嗎?近日「設計光譜」於灣仔茂蘿街 7 號舉辦一個名為「Play Lives 好玩日日」的展覽,以設計角度出發,讓人們於其 4 大展區的體驗中,了解玩樂的重要性,揭示玩樂背後的設計妙思之餘,亦展示玩樂及設計怎樣與生活息息相關。

玩樂也是正經事

「玩中作樂」展區。

展覽簡介提及思想家 Friedrich Schiller 的說話:「玩是解放人類的雙重本性 —— 感性與思想的最佳機會。」玩對成人及小孩同樣重要,策展人 PolyPlay Lab 創辦人 Rémi Leclerc 及 Milk Design 創辦人兼設計總監利志榮表示:「『玩』橫跨不同年齡層,將傳統價值和進步觀接軌,助我們適應世間不斷的變化,育成自我和身份認同意識,加強與外在社會之間的聯繫。」

遊戲看似簡單,卻內藏玄機與學問,因此主辦方把展覽分為 4 個展區,由淺入深地讓參觀者感受玩樂的趣味及其帶來的可能性。第一個展區是「玩樂開始」,內有 8 件大型玩樂裝置,雖然部分可以獨自完成,但其實不少裝置都需要協力合作才可完成。展品富趣味性之餘,背後亦蘊含不少設計概念,包括一些遊戲論述如隨性、自我、想像及命運;遊戲類型如社交、創意、認知及機會等。Rémi 表示,8 個遊戲可連結至人由出生到成長的不同階段,如在嬰幼兒時期,需要組合、操縱及想像等能力;在成長的過程中,則需要與他人合作、溝通,亦需要競技的成份。因此,這 8 個遊戲可謂包括了人生所需的能力及體驗。

遊戲設計與生活

「玩中作樂」展區。

兩位策展人表示,設計與遊樂皆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在過去的 200 年間,遊樂研究發展成兩個流派:個體(生物、心理)和群體(社會文化);兩者均強調遊樂對推動變革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促使人類進化的兩大能力 —— 適應和變化的關係。富想像力和創意的玩耍,是文化變革的催化劑。」

下一個展區「玩中作樂」,展出了戰後和回歸後的香港本地設計,裡面陳列出往時的雜誌及刊物,如「老夫子」、「從前,有個香港」與「13 點」漫畫等,反映當時市民的娛樂之餘,亦紀錄著社會周遭的環境。香港工業及經濟起飛後,漸漸發展出本地的 figure 公仔,這裡亦展示了不少融入本地或中國文化元素的 figure。

不過,最大變化的,可說是如何利用空間作為一種玩樂的轉變。由屋村內的公園,漸漸發展為大型的玩樂場所,如荔園、海洋公園,既是提供玩樂設施的場所,亦是眾人成長的記憶與體驗場所。隨著時間流逝,其文化意義亦日益增加。而 Pokémon GO 等遊戲展品,則能打破空間所限,將線上與線下連結起來,以現實世界為平台,讓玩家享受捕捉、戰鬥及訓練虛擬怪獸的樂趣。這正是遊戲的力量,遊戲與科技漸漸令社會及市民的生活方式有所轉變。

「玩中作樂」展出了戰後和回歸後的香港本地設計。

展覽最後的兩個部分,則希望帶出「玩」本身也是嘗試和實驗的過程。策展人邀請設計師及藝術團隊,以玩味的意念出發,再藉著作品令觀眾反思「玩」與社會、生活的連結及意義。參觀展覽費用全免,但需預約。

「Play Lives 好玩日日」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4 月 30 日

時間:10:00 – 19:00

地點:灣仔茂蘿街 7 號 3 樓

費用:全免

預約:https://www.eventbrite.hk/e/play-lives-tickets-1422121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