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誰吃飯:日本人的「聚餐恐懼症」

A+A-
「聚餐恐懼症」患者在人前進食,就會緊張不安以致身體不適,因而總要獨自用膳,部分個案甚至曾躲在廁所吃東西,婚後也與配偶分開用膳,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婉拒飯局邀約,多是因為懶得交際應酬。但對少數日本人來說,這其實是「聚餐恐懼症」(会食恐怖症)作祟。患者在人前進食就會緊張不安,開始作嘔、暈眩、胃痛甚至難以吞嚥。無奈大眾缺乏認識,令他們長期受到誤解。這種心理疾病的成因,比想像中普遍 —— 小時候被迫進食,要把「盤中餐」吃光。

廣島縣一名 30 多歲女性憶述,小學時因胃口細而吃不完午餐。班主任說她浪費,「又不是食物敏感,不可以吃剩」,還在同學面前罵她把麵包藏在抽屜,令她從此缺乏自信。投身社會後或因生活壓力,她出現「聚餐恐懼症」病徵,在意共膳者的視線,手也會發抖。她只好避免與同事進餐、謝絕酒聚的邀請,午飯時在無人留意的地方吃便當。「我也試過要在廁所吃,或是乾脆不吃。」

10 年前發病的山口健太來自岩手縣 ,當時參加高中校隊的集訓,每餐要吃 4 至 6 碗飯才算正常,但在教練的監視下,他出現噁心及心悸。山口質疑「這是否也算偏食和任性」,後來發現「一直都有不少人表示困擾,此病卻鮮為人知」,可能很多患者沒意識到問題所在,只能獨自承受。因此在 2017 年,他成立「日本聚餐恐懼症克服支援協會」,協助同病相憐之人。如何才算患上此症?山口解釋

持續半年在人前進食,也就是所謂的「聚餐」場合,出現作嘔、吞嚥困難、恐慌發作、心悸、冒汗、手震等症狀,甚至說不出話來,對日常生活造成障礙。與他人共膳便會發作,特別是當被說「不好好吃不行」、「震成這樣像甚麼樣」,害怕被人指點而身體不適。

一名居於岡山市的 30 歲青年便身受其害,他從小食量少,在家和學校都被說「男孩子要好好吃飯」、「吃剩了就對不起做菜的人」,因而勉強吃下去。但升大學後初次約會用膳時,突然冒冷汗和想吐,每逢在聚餐沒吃光更會被教授說教,自此在人多的地方,即使獨自用餐也辦不到。直至數年前,他參加支援協會的交流活動,明白到「不只自己受苦,毋須強迫去吃」,病情逐步改善。

日本小學生會在課室一同享用午餐,但不少老師強迫他們要把飯菜吃光,這種教育方式被指是「聚餐恐懼症」的一大成因。 圖片來源:Kurita KAKU/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事實上,支援協會在前年向 642 名患者進行調查,半數受訪者表示「發病契機與在校用膳時的『完食指導』有關」,亦即是要求學生吃光全份飯菜。本是為免浪費糧食,但無視兒童自身的情況下,演變成高壓教育。現時仍有小學推行同類方針,舉辦「剩菜最少班際比賽」、用湯匙把飯菜送到嘴邊施壓、讓學生把食物混在牛奶或茶裡來吃,甚至叫男孩子或胃口大的同學「包底」,結果全班受苦。

山口反駁,「只要建立『樂於進食』的感情基礎,自然孕育出珍惜食材的心意」,呼籲家庭及學校停止強迫進食,並該就『飲食』作出正面教育,避免加強「吃剩就是罪」的價值觀。兒童及青春期精神病專科醫生新宅惠子亦指,「把『吃光』視作目標,對心理造成很大負擔」,她認為:「營養均衡固然重要,但必須理解孩子吃不完的苦衷,作出貼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