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一個……】人在辦公室比工作效率更重要

A+A-

香港人每星期工時中位數為 44 小時,不過,上班族雖然長時間在辦公室,卻並非每分每秒都努力工作,有時甚至處於低工作效率的狀態。但對於上司、老闆甚至部分打工仔而言,重要的是打卡出勤,即使只是在辦公桌前「扮工」,或是要拖著病軀上班,人在似乎比一切重要,BBC 新聞近日就有專文解釋這種職場怪現象。

西方稱這種現象為「Presenteeism」,在疫症爆發之前,英國的一項調查中,超過 80% 受訪上班族表示他們的工作場所有這種文化。即使在新常態下可以選擇遙距工作,不少公司或員工仍然對出現在辦公室中十分執著。人力資源軟件公司 ADP 的 2020 年調查發現,在疫症期間,即使彈性工作愈加普遍,仍有 54% 的英國上班族覺得必須在某些時候親身回到辦公室,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廬及處於職業生涯中期的人。

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管理與組織學教授 Leigh Thompson 指出,有兩個關鍵的心理現象上述情況相關。第一個是「重複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一個人接觸某人或某物的次數愈多,就會開始產生出好感。在職場上,員工可能會因為在公司老是常出現,就自然地成功討好他人及上司,由此更可能得到加薪或晉升機會。

這種偏見會與「光環效應」(Halo effect)同時存在,即人會傾向將某人的正面印象與其實際性格聯繫起來。Thompson 說:「人會開始認為那些為他們送上咖啡,或問他們周末怎麼過的人可能是個『可愛的人』,由此再推算對方是有貢獻的員工。」即使這種聯想沒有任何根據,人們仍然會有此錯覺。

諷刺的是,即使員工常在辦公室出現,甚至加班,他們實際上並不一定更有效率。而員工仍覺得有必要這樣做,原因之一是管理人員未必了解,他們的員工實際上並沒有完成任何額外工作。美國萊斯大學商學院(Rice Business)組織行為學教授 Scott Sonenshein 說:「隨著我們轉向知識經濟,就愈難準確衡量產出的實際情況。」管理人員傾向認為員工只要在辦公桌前,就是在工作,其存在時間的長短,可成為其勤力程度及生產力的客觀指標。

員工也會因此陷入出勤陷阱,當中有些人並不是為了「博表現」,而是為了保住工作,看到同事這樣做便認為自己必須跟隨。然而,這或會招致反效果,例如早前有英國研究便顯示,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後,生產力就會直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