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法證植物學(上)

A+A-

在尋找屍體的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要知道如何找到「墓裡的證人」們。可是,他們都不會說話,又能夠怎樣做呢?這必須要有周詳的計劃,以防搜索員或調查人員漏掉任何類型的線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現場的平面圖或圖則必須相當準確。

在準備圖則時,負責勘察的團隊必須將每個環境中最獨特的地勢及景物繪畫在內,例如附近的懸崖、大樹及高草等。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可以借用航拍機,從高處拍攝附近一帶環境,猶如衛星地圖或 Google 街景。

回到搜索本身,若資源及時間許可,可以邀請受過專門訓練的緝屍犬(cadaver dogs),從氣味的角度出發。牠們接受過與緝毒犬相近的訓練,專門從不同物件及環境中,找尋有沒有屍體腐爛時所產生的氣味。

當屍體的埋葬地點不是很具體,只有一般的描述,例如埋在森林一角、海邊有石塊或懸崖的附近時,都需要做以上的屍體搜索過程。而描述之所以較為空泛,是因為一般位於郊外的埋葬地點,都難以說明地標。因此,要準確記錄並找到埋葬點,就必須有系統地記下所有發現及搜索程序。

搜索人員一直沿用考古學尋找遺址古跡時採用的方式,當中最常見的,就是經常在電視中看到、一字排開的模式。這讓他們的視線覆蓋所有範圍,以防有漏掉的地方。在展開搜索之前,人員亦必須知道哪些標記代表有屍體埋在土下,這也是遺骸留給我們的指示。

透過植物的生長環境,除了可以得悉這些無聲證人的所在地,更能協助我們回到事發的一刻。當中應用的專業知識是法證植物學(forensic botany)。顧名思義,就是將植物學的知識運用到罪案調查,亦即嘗試了解遺骸附近的植物,以推斷它們在當時情況的價值。

學者 David Hall 於 1997 年發表的研究指出,矮叢、草、樹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有助推斷有關逝者離世時期的事情。甚至一些植物的出現,也會讓我們知道屍體有否被移動過;如有,那原本的案發地點及時間又是怎樣。其次,Hall 亦表示植物纏繞屍體生長的幅度,或穿過身體生長的植物,都可以讓我們推斷遺骸的遇害時間,甚至能夠推敲出亡者逝世多久後才被發現。

除此之外,泥土的質感及質地也有 3 個需要留意的特點:

  1. 在埋葬點的邊緣,泥土會出現裂痕,而這些裂痕會出現在整個埋葬坑的周邊
  2. 埋葬點的泥土會有稱為「primary depression」的輕微凹陷或下陷,此情況也會發生在墓地的周圍,從邊緣往中間凹進去
  3. 墓地的中心會出現更深的凹陷痕跡,名為「secondary depression」,是軟組織腐化時產生的氣體疏散後,所造成的腹腔位置塌陷

其中一個經常依靠的標記,就是埋葬點或墓碑周邊的植物生長情況(vegetation)。如果是最近才入土埋葬,而當地本身植披非常茂密,例如有樹及草叢的話,埋葬點或墓地上蓋都會呈現相反的狀態,亦即完全沒有原處生長的植物,而其周邊的植物亦很有可能因為屍體而枯萎、折斷甚至爛掉。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