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希特拉稱為「雜種」的成就

A+A-
1934 年 5 月,康登霍維・凱勒奇在維也納舉行的泛歐大會上發言。 圖片來源:Keystone-France/Gamma-Keystine via Getty Images

1993 年,歐盟成立以來,全球政治局勢掀起翻天覆地的改變,令歐洲各國得以發揮更大國際影響力。英國脫歐以後,歐盟今天依然有 27 個成員國,經濟規模僅次中美。其實歐洲一體化運動,其中一個源頭可追溯至上世紀 20 年代,當中主要推手是日奧混血兒康登霍維・凱勒奇(Richard von Coudenhove-Kalergi),其幼名是「青山榮次郎」(Aoyama Eijiro)。

1894 年,康登霍維・凱勒奇於東京出生。其父是奧匈帝國一名伯爵兼外交官,在派駐日本期間愛上了日本女子青山光子(青山みつ),當時氣氛較保守,但二人不理會各方反對堅持結婚,並生下康登霍維・凱勒奇。後來他們一家搬回奧匈帝國的波別若維采(Poběžovice),康登霍維・凱勒奇年幼時在家中接受貴族教育,之後入讀私人寄宿學校,又到維也納大學修讀哲學和現代史,在該校完成博士學位,期間同樣不顧家人反對迎娶一名比他年長 13 年的猶太演員。

1914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康登霍維・凱勒奇帶來極大衝擊。他所反對的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因為戰爭而不斷膨脹。他因為肺病沒有從軍,但他身處的奧匈帝國飽受戰火蹂躪,戰後更加逃不過解體的命運。他們一家所在的波別若維采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裡的德語蘇德台區,令他們一下子成為少數族裔。康登霍維・凱勒奇本來崇拜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的理想主義觀,但巴黎和會的亂局,乃至美國未能加入戰後的國際聯盟,令他大失所望。

康登霍維・凱勒奇的肖像;攝於 1931 年左右。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因此,康登霍維・凱勒奇希望自己建構出一套新的國際體系。他受到當時萌芽的泛伊斯蘭運動,以及 1911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弗里德(Alfred Fried)的著作 Pan-Amerika 所影響,構想出「泛歐洲」(Pan-Europe)的理念。他向捷克斯洛伐克國父馬薩里克推薦這個理念,但遭冷待,於是在多份報章和期刊撰文,又在 1923 年出版著作 Pan-Europe,引起歐洲知識分子哄動。作品到 1926 年銷量達 1.6 萬本,並在兩年後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康登霍維・凱勒奇幻想,未來的世界會劃分為五個政治共同體:泛歐、泛美、英德聯邦(包括其當時的殖民地),以及東亞聯盟,在此之上設有一個能夠有效運作的國際聯盟,協調各地糾紛。在他口中的泛歐聯盟(Pan-European Union),會是一個實體的政治組織,各個國家組成一個歐洲議會,流通同一種貨幣,同一個關稅區域,恪守同一組人權約章,以至有同一首國歌,而他就建議用貝多芬的「歡樂頌」。

康登霍維・凱勒奇在推銷其意念時,用了很多新穎方法,例如在著作附上泛歐聯盟的入會表格,得到很多政治、學術和文化領袖簽署,例如二戰前多次出任法國總理的白里安(Aristide Briand)、威瑪德國總統勒博(Paul Löbe),學界領袖則有舉世知名的科學家愛恩斯坦、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另外還有探險家南森、作曲家史特勞斯等等。第一屆泛歐大會(Pan-European Congress)於 1926 年展開,吸引多位政社經名人出席。

康登霍維・凱勒奇後來一直推動歐洲一體化,即使經歷二戰和冷戰亦未有間斷。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亦是泛歐聯盟的支持者,二戰後他曾與康登霍維・凱勒奇共遊瑞士,並表明要推動「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康登霍維・凱勒奇在 1972 年因中風病故,但死因一直受爭議,他生前的秘書指他可能是自殺身亡,但為免影響其名聲而隱瞞下來。他生前很多構思,都在 1993 年建立的歐洲聯盟中得以實現,歷史學家 Martyn Bond 更形容他是歐洲聯盟的祖父。

在 1921 年,他在泛歐聯盟構思開始萌芽時曾經寫道:「我的父親是流著佛拉蒙、希臘、俄羅斯、波蘭、日耳曼、挪威貴族血統的歐洲人,而我的母親是一位日本中產女子。因為我的雙親,我沒有對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和階級,有特定的歸屬感。」德國納粹領袖希特拉蔑視他為「世界主義的雜種」(cosmopolitan bastard)。今年,Bond 就發表康登霍維・凱勒奇的傳記 Hitler’s Cosmopolitan Bastard: Count Richard Coudenhove-Kalergi and His Vision of Europe,紀念這位歐洲現代化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