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戰後第二波移民潮:1967 年左派暴動

A+A-
1967 年 5 月 18 日,一名被拘捕的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支持者。 圖片來源:eystone-France/Gamma-Keystone via Getty Images

香港常被形容是一座沒有根的「浮城」,過去數十年,很多人逃難過來,不少人安居不久又再漂泊遠方。二戰後到 97 前,香港曾經歷三波移民潮,第一波是 50 年代的農業危機,新界原居民外遷謀生;第三波是 80 年代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的八九學運,令市民人心惶惶。而在此中間,香港也曾爆發一波移民潮。

在 60 年代,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屬資本主義陣營一部分,但卻毗鄰共產中國,地緣政治極為敏感尖銳。左派的共產黨和右派的國民黨皆在香港發展出強大的動員網絡;加上戰後初期,香港福利制度落後,政府貪污嚴重,社會矛盾一觸即發。1956 年,李鄭屋徙置區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風波,引發了「雙十暴動」,導致 60 人死、300 人傷。1966 年,天星小輪加價,九龍爆發「六六暴動」, 1 死 26 傷。翌年,香港又遇上「六七暴動」,這次影響來得更為深遠。

當時,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連帶香港的極左思潮高漲,4 月新蒲崗人造花廠分廠爆發工潮,最終演變成歷史 8 個月的大規模暴動,造成 51 人死亡、800 多人受傷,超過 1,800 人入獄,警方亦檢獲 1,000 多枚炸彈。今天很多學者討論六七暴動時,都會視之為香港衰盛之分水嶺。在此之後,港英政府認真檢討暴動成因,在 60 年代末起推出一連串民政、教育、醫療、廉政、房屋改革,為香港後來的繁華奠下基礎。

可是在當時,六七暴動帶來極大社會恐慌,人們對香港政局穩定失去信心,香港股市跌到歷史最低的 58.61 點。前香港大學副校長、社會學家黃紹倫曾經在學術期刊 Asian Survey 發表研究,整理香港戰後數波移民浪潮。他形容六七暴動震撼了香港上流和中產階級,而且這波出走潮歷時數年。1972 年有研究訪問 253 名本土高級公務員,當中約 60% 受訪人透露,如果可能的話會選擇移民。很多市民變賣財產,投資者撤出到南洋,也令香港經濟出現震盪。

三藩市花園角附近的店舖;攝於 1977 年。 圖片來源:Clem Albers/San Francisco Chronicle via Getty Images

不同於其他移民潮,這一次外流的香港人視美國為首選目的地,根據黃紹倫整理的資料,單單 1970 年美國就錄得 9,720 名香港移民,而在整個 70 年代,美國每年接收大約 1 萬名香港移民。加拿大亦是另一個移民熱點,1970 年大概有 4,509 名港人遠赴當地定居,當中升幅最誇張的是 1973 年,當年加拿大放寬移民管制,吸引了 14,662 名港人湧入加國,數字到後期有所回落,但到 1977 年,依然有多達 6,371 人。

統計指,在 1970 年到 1979 年期間,大約有 12 萬香港人到美國定居。而黃紹倫估計,因為收容國的居留政策和遷移成本高昂,那批人的回流比率非常低。現時沒有研究分析當時的回流情況,但在 1988 年曾有訪問指,當時只有約 4.8% 港人有外國護照。不過那一波移民潮未有摧毀香港經濟,70 年代的社經改革令香港走向繁榮時期,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等富商乘著物業市場的真空期大手掃貨,成就新一代超級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