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的移民潮如何改變溫哥華?

A+A-
1960 年代,溫哥華唐人街的街頭。 圖片來源:Archive Photos/Getty Images

今年是六四事件 30 週年,事件成為了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當年,事件震驚全球,特別嚇怕無數港人,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微妙地改變了一海之隔的加拿大溫哥華的命運。

由於香港市民長久以來不信任中共,早在 80 年代初中英談判,到 1984 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立 1997 年移交香港主權,期間一直有移民潮。1989 年發生六四事件,香港人從電視目睹血腥鎮壓,更加快移民步伐。自 1980 年到 1995 年,至少有 60 萬港人移民外地,其中有 46 萬人是 1987 年後外流,六四事件後,1990 至 1992 年間平均每年逾 6 萬人移民他國。移民的大多是中產和專業人士,由於懂得英文,當年又是英殖時期,他們熱衷選擇英聯邦國家,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英國,其中加拿大溫哥華最受港人鍾愛。

溫哥華卑詩大學的政治學家肖逸夫(Yves Tiberghien)接受加拿大媒體 Daily Hive 訪問時指出,六四後的港人移民潮大大影響了溫哥華的發展,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在 1991 年,大溫哥華已有高達 13 萬華人人口,到 1996 年更迫近 20 萬,其中移民潮高峰期是 1994 年,超過 1.7 萬港人移居卑詩省。處於大溫哥華區的列治文市,是華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1986 年時只有 8% 人口講中文,1991 年急升到 14%,1996 年高達 30%。由於溫哥華強烈的香港色彩,當地不少人稱呼溫哥華為「香哥華」(Hongcouver)。

香港人主要經加拿大投資移民計劃(the Immigrant Investor Program)移民,根據中國研究專家 Melanie Manion 的著作,單在 1992 年,香港人便為加拿大帶來超過 42 億美元。其中一大部分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大溫哥華區房地產委員會的數字指出,1989 年 6 月時的獨立屋價格還是平均 23 萬加元,到 1995 年,短短 6 年,便暴升近一倍到 43 萬多。卡迪夫大學地理學教授 John Punter 著有 The Vancouver Achievement: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一書,當中就有段落描述六四後的香港移民如何改變大溫哥華城市景觀,大量建於 20 年代的細小平房被拆掉,取而代之是迎合有錢港人口味的「怪獸屋」(monster house)。這些「怪獸屋」樓宇面積特大,設有很多睡房和浴室,適合華人的大家庭生活。

列治文夜市的熱鬧情景。

另一方面,在 1990 年代,有財團有見房地產市場有利可圖,把不同地區規劃成特大社區。這種以公寓大廈為主,融匯海濱長廊、大型綠色公園、碼頭、商場、公共交通的規劃模式,被稱為溫哥華主義(Vancouverism)。

港人移民不單改變了溫哥華的地景,同時改變了社會和文化風俗。大溫哥華區愈來愈多亞洲人經營的商場和生意,例如港人移民馮永發開設的港式商場時代坊(前稱:香港仔中心)。其中售賣華人食品的大統華超級市場(T&T Supermarket)於 1993 年開張,先在本拿比和列治文設立分店,滿足華人的食物需求,後期業務急速擴張,遍及大溫哥華區各地。而吊詭地,由於整個大溫哥華區都是華人和亞洲商店,卻漸漸令溫哥華華埠失去吸引力,人口凋零,生意大不如前

1997 年後,有見香港回歸後政局平穩,不少加藉港人回流香港,造成逆向移民潮。在 1996 年,約有 24 萬香港出身的加國人,但到 2016 年,就只有 20 萬。另一個數字顯示,在 2018 年,香港共有 30 萬人擁有加拿大國藉,不少是加人在港的後代。可是,香港近年面對種種問題,到今年,香港樓價平均達 120 萬美元,大幅拋離溫哥華的 81 萬美元。加上,近年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控制,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愈發失去信心。肖逸夫預計,新一波港人到加國的移民潮,可能會再次爆發。而在 2017 年,有 1,300 名港人移民到加拿大,是自 1997 年後最多。Daily Hive 報道亦指,逃犯條例通過或者會成為一個轉捩點,爆發居港加人的再移民潮,畢竟對於 30 萬有加拿大籍的港人來說,要回流加拿大是相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