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迫害的痕跡,人造衛星也看得見?

A+A-
19 世紀英國木刻版畫家 Henry Duff Linton 作品,內容描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向異教徒行火刑的場面。 圖片來源:Wellcome Images/Wikimedia Commons

運作 4 個世紀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為人類史上最持久的宗教迫害,不但蠶食宗教自由,還損害經濟社會發展至今。有學者通過人造衛星的航拍照片,考察西班牙夜間燈光亮度,量度各地方經濟發展程度,結果昔日宗教裁判所審判頻繁的地方,今日的經濟活動亦傾向較弱,其他社會發展也相對落後。

蘇黎世大學宏觀經濟學與金融市場教授 Hans-Joachim Voth、卑詩大學溫哥華經濟學院副教授 Mauricio Drelichman 及悉尼大學經濟學講師 Jordi Vidal-Robert 撰文指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從 1478 年運作到 1834 年,記錄在案的審訊多達 67,521 宗,詳細記載被告的居住地點。裁判所打壓異端和偏離天主教教義的人士,審訊通常持續數年,刑罰由訓誡到火刑不等,往往在公共儀式上宣讀判決。

他們針對宗教迫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進行研究,先把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被告記錄數碼化,再按照地區計算被告分佈,放入地圖加以分析。結果證實,審訊密度的地理分佈並不平均,與今日的經濟活動有明顯對應關係。

從人造衛星航拍的西班牙夜景圖。 圖片來源:NASA

相信不少人都曾看過,在人造衛星夜景照中,發展滯後的北韓總是漆黑一片。學術上也確實有研究證明,人均收入與夜間燈光有準確對應關係,以致我們有辦法從燈光亮度,反過來衡量各地經濟發展程度。基於西班牙各地經濟數據散亂,研究人員在計算各地方經濟發展時,便利用人造衛星夜景照協助,推算出各地方的經濟發展指標。

結果顯示,在沒有審判記錄的城市,以及審判頻率最低的 3 分 1 地區,其人均 GDP 如今都名列全國最高水平;審判頻率屬中等水平的 3 分 1 地區,人均收入明顯較低;至於審判最頻密的地區,經濟活動則顯著落後。

若比較數據的兩極,表現差距則更為明顯 —— 沒有迫害記錄的地區,人均 GDP 中位數錄得 19,450 歐元(約 17 萬港元);在宗教裁判所最活躍的地區,人均 GDP 中位數則低於 18,000 歐元(約 15.8 萬港元)。研究又推算,如果不曾發生宗教迫害,西班牙經濟產出可望上升 4.1%。

為何宗教裁判所停運近兩個世紀,對經濟影響依然深遠?研究人員推斷,原因之一是裁判所傾向懷疑受教育的中產階級,間接打擊當地文化、科學及知識發展。他們利用西班牙社會學研究中心(Spanish Centre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數據分析,證實受過中等程度迫害的地區,如今高等教育人口相對沒有迫害的地區少 5.6%。

裁判所鼓勵告密的風氣,使人與人之間更難產生信任,同樣干擾公民社會運作。研究團隊分析 2006 至 2015 年期間的西班牙調查,發現昔日審判頻率,與各地居民互信程度亦有微妙的對應關係,縱然差異不及其他數據顯著。

不少人或者會質疑,是地方本身貧窮落後,所以宗教裁判所才得以在當地活躍,於是提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研究人員則提醒,宗教裁判所乃自負盈虧,透過充公異端財產以繼續運作,因此存在針對富庶地區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