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之辱】土耳其改名 Türkiye 不成?

A+A-
去年 12 月,2022 至 23 年度歐洲國家聯賽分組抽籤,土耳其名牌仍沿用英文舊稱 Turkey。 圖片來源:Richard Juilliart – UEFA/UEFA via Getty Images

假如香港官方名稱 Hong Kong 將來改稱 Xianggang,國際社會是否遵循?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就受夠國家與火雞混為一談,去年年底下令更改英文國名 Turkey,發音與拼寫都遵照土耳其文 Türkiye,還計劃在聯合國登記,誓要國際社會遵循,但數個月來,國際反應都非常冷淡。

土耳其為改名隆重其事,在國際上花費巨額資金宣傳,譬如推動「Hello Türkiye」運動、在土耳其航空播宣傳片,但國際反響有限。「經濟學人」報道指出,最近土耳其南部安塔利亞舉行國際論壇,但外國外交官對採用新名不表興趣,土耳其外交官則偶爾說漏了嘴,慌忙糾正過來,然後發現大家根本不在乎。

新名的「Ü」字不是正常拉丁字母,要如何正確發音,甚至為聯合國帶來困擾。時至今日,唯一公開在意土耳其英文發音的,可能只有在土耳其國營電視英文台工作的外國人。但埃爾多安支持者依然以為,外國人將要改變稱呼,以示尊重土耳其主權;批評者則斥責,埃爾多安放大民族自尊,玩弄民粹主義技倆。

根據官方說辭,Turkey 在英文不但代表火雞,還有「愚蠢或笨蛋」的意思。有土耳其歷史學家匿名接受中東媒體 Middle East Eye 訪問指出,早在 1930 年代,已有本地報章不滿西方傳媒用火雞嘲諷土耳其,但政府從不為此回應,這個地名稱呼亦有數世紀的歷史。反對黨共和人民黨(CHP)國會議員兼前土耳其大使 Unal Cevikoz 提醒,在土耳其語中印度名稱 Hindistan,恰恰就是「火雞國」的意思,又不見得政府為印度平反。

事實上,英文地名與當地語言稱呼的差異,例子比比皆是。土耳其毗鄰的希臘、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官方名稱分別為 Hellas、Sakartvelo 和 Hayastan,三者同樣不是世界通行,政府亦未曾大費周章要求外國遵循。對英語人口而言,上述稱呼固然陌生,但即使與英文慣稱相近,也不代表英語人口願意遵循官方稱呼。

1992 年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後,英語世界習慣稱捷克為 Czech Republic,該國在 2016 年推廣 Czechia 的簡稱,但至今依然未能在國際上流通。2006 年意大利主辦冬奧,成功遊說國際奧委會以意大利文 Torino 拼寫主辦城市都靈的名稱,而非英文慣用的 Turin,但奧委會始終沒有強迫所有國家跟隨,以致英文媒體各有不同處理。

這些約定俗成的稱呼,每個都有獨特政治及文化含意,不是獨裁者可以用法令操控,要國際遵循改動,背後多少要具備充分理據。例如戰後去殖民化運動,國際為尊重民族獨立,均願意跟隨更改殖民地稱呼,如巴達維亞(Batavia)恢復雅加達(Jakarta)舊稱、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雷堡城(Léopoldville)改用舊地名金沙薩(Kinshasa)等。

近月最成功的改地名案例,其實發生在烏克蘭。多家西方傳媒都打破約定俗成 ,讓烏克蘭地名由傳統俄文拼寫,改用烏克蘭文拼音,把基輔的 Kiev 改稱 Kyiv、哈爾科夫的 Kharkov 改稱 Kharkiv、利沃夫的 Lvov 改稱 Lviv。事實上,這是很多烏克蘭人期待已久的改動,但總統澤連斯基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國際社會已經為抗議俄羅斯再殖民,主動在新聞報道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