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買賣雙方理應皆大歡喜?未必。現實可能是,期望彼此交付的也無需太好 —— 經濟學者把這種吊詭而普遍的概念,稱為「擺爛學」(kakonomics)。
「擺爛學」源自古希臘語,意思是腐爛的經濟。用近年的流行語解釋,可引伸為「佛系」與「躺平」的生存哲學。它指人們進行交易時,買賣雙方也傾向較劣質回報,這違背了博弈論(Game Theory)主張:不論人們交易甚麼(包括貨物、服務、想法),每個人總想從對方身上獲得優質的成果;亦非指渴求付出少、收穫多的僥倖心理。其怪異之處在於:相比高品質,供求雙方更喜愛低品質的回報。
來自意大利的社學會家 Diego Gambetta 和哲學家 Gloria Origgi 曾發表相關論文,提及這種現象在當地的大學也常出現。例如,一位客席講師同意以特定酬金,舉辦一定場數的研討會。結果校方遲了付款,更沒付足全數;因這位講師期間去了度假,沒授足課堂。但雙方沒有不滿,反正這位講師工作做少了,還多出了假期;校方也樂得節省開支和安排的麻煩。這種以犧牲彼此部分利益,追求平庸表現的默契,放眼皆是。
重量不重質的速食文化,對這種經濟模式更絕不陌生。快速時裝就是鬥平鬥多款,至於用料好壞,耐穿與否,供求雙方也心知肚明。淘寶網上出現劣質品是常態,反正成本和價格低廉,用幾次就丟,買家不心疼,賣家不用求上進,只要還合乎性價比,交易依然不絕。即使在正式契約中,雙方宣示了要交換高品質的意願,但擺爛的交換,另有潛規則,不但是「允許」,而且是「期望」彼此都打折扣。
擺爛的誘惑,在個人於職場,或生意夥伴和朋友關係中也顯而易見。只要降低彼此標準,自然是壓力更少更輕鬆,一旦有所差遲,總可以這種互動推脫。這與其說是解決矛盾的處世之道,不如說是逃避問題和風險的機制,令人從此無需面對付出與收穫不符的憂慮,也避免因「有要求」而可能引致的爭端。
正是這種逃避機制,讓人安於平庸,窒礙社會向上流動。擺爛交易中「二流是常態,一流是變態」的潛規則,成了堅不可摧的信條:不是信任雙方會完全遵守承諾,而是讓彼此享有不必遵守承諾的餘地。假如任何一方交出超乎預期的一流成果,就是違反信任原則。在擺爛的職場文化中,追求卓越,反被視為破壞規矩而遭排擠;企業做廉價的世界工廠就好,只要能以低品質維持雙方都滿意的局部平衡,誰還在乎攀升成為一流獨創品牌?要是某方繼續提供低品質,而非高品質的成果,另一方定肯繼續往來 —— 這跟「囚徒兩難」(Prisoner’s Dilemma)中,無法預測對方行動的困境相反。擺爛文化會以劣幣驅逐良幣,惡性循環終致集體墮落,長遠必然腐蝕整個經濟體系。
面對經濟下滑,階級僵化,制度不公等種種令人氣餒的社會現況,選擇佛系躺平,不難理解,但究竟是無力抑或不願努力尋找出路?擺爛學至少為人們預示了一場永劫輪迴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