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明的貨櫃箱,如何改變尖沙咀面貌?

A+A-
1930 年代尖沙咀廣東道旁的九龍倉碼頭,即今日的海港城,碼頭地面鋪設大量鐵軌,方便碼頭工人裝卸貨物,曾經是 20 世紀初先進的貨運基建。 圖片來源:H. Armstrong Roberts/Retrofile/Getty Images

談到海運大廈,大家只會想到購物商場,但曾幾何時,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海上貨運中心,尖沙咀與維多利亞港沿岸同樣遍佈倉庫和碼頭,由無數碼頭咕哩(即苦力)支撐著香港航運貿易。這幅原本象徵經濟繁榮的風景,在 50 年前突然消逝,尖沙咀不再是「海運中心」,維港沿岸的倉庫碼頭相繼倒閉。整個市區面貌的劇變,可以從一個美國人發明的貨櫃箱說起。

1960 年代初,九龍倉集團計劃興建海運大廈時,一份臨時租貸與發展計劃條款提到,要把商場主要出入口設於接連天星碼頭的海濱長廊,即是今日五支旗杆的廣場位置,原因不是方便遊客在海邊打卡,反而是要避免遊客碰見廣東道的大批碼頭咕哩與工人 —— 皆因今日名店林立的廣東道與北京道兩旁,當時幾乎全部為九倉碼頭連倉庫,是全港最重要的貨運樞紐。

今日廣東道盡頭的文化中心,是昔日以鐘樓為地標的尖沙咀火車總站,鐵路沿梳士巴利道並行,到今日的 K11 MUSEA 商場位置,可見到一系列幾層高的藍煙囪貨倉碼頭,形成一個鐵路與海運相連的物流樞紐。維港對岸也有著相似風景,西環至堅尼地城沿海幾乎全部是倉庫物業,其中以經營米倉聞名的均益倉,在北角同樣開設倉庫碼頭。

攝於 1963 年的尖沙咀海傍,下方為太古洋行合營的藍煙囪貨倉碼頭,即今日 K11 MUSEA 商場所在位置。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些倉庫堆放的貨物總是不規則的,如木箱、木桶、紙箱、麻布袋,要搬運上貨船必須靠碼頭咕哩賣力,即使有繩索和繩網幫助,人手仍然是裝卸的最後手段,過程有如立體版「俄羅斯方塊」遊戲,既要把不規則貨件填塞船艙,還要確保船身不會翻側,遇上惡劣天氣,貨物更可能意外受損,亦難保有人乘機盜竊。

太平洋彼岸的航運革命

直到 20 世紀中期,這種散裝貨運模式依然主導世界,但裝卸過程費時失事,歐美業界早就想過各種改革方案,直到美國貨車業大亨麥克連(Malcom McLean)的出現,才真正掀起革命。當時麥克連貨車車隊經常受公路擠塞困擾,麥克連於是提議把貨車車廂吊上船,抄水路捷徑直達目的地,結果使他意外發明貨櫃運輸模式。

這意味著所有貨物裝上貨櫃後,便可免除重新裝卸的複雜工序,不用暫存倉庫和咕哩搬運,貨櫃可在貨船與貨車之間無縫交接,直達海外貨主手上。昔日散裝貨船要花咕哩 4 至 5 天裝卸,貨櫃船利用重型吊機裝卸卻只消 6 至 8 小時,處理費甚至可大減近 40 倍。1960 年代中期,國際標準貨櫃的尺寸敲定後,貨櫃運輸便形成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

在太平洋彼岸的香港,航運鉅子董浩雲看準了時機,多次前往紐約實地考察貨櫃碼頭運作。1969 年他下令改裝戰時勝利輪作為貨櫃船,註冊成立「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OOCL);同年 5 月 13 日,他致電兒子建華與建成,確定向法國船廠訂做首批貨櫃船,並在當天日記寫道:「準備迎接大時代,建立貨櫃船隊」。

在廣東道堆疊的貨櫃箱

當董浩雲第一艘改裝貨櫃船抵港時,本地報章以小則新聞報道,但當時香港維港沿岸還是倉庫林立,根本就沒有標準貨櫃碼頭。本地進出口商與政府起初都不以為然,當年推銷貨櫃轉型的九倉成員 Cyril Neves 解釋,香港碼頭咕哩的工資實在太低,岸邊又有無數駁船和躉船協助裝卸,所以香港散裝貨運成本遠低於海外,致使業界缺少轉型誘因。

隨著海外貨主與港口對貨櫃付運的要求愈來愈多,香港不得不有所回應。港督戴麟趾在 1966 年成立的貨櫃委員會(Container Committee),建議在葵涌填海興建貨櫃碼頭,但這將全盤改變香港的城市規劃方向,使得政府猶豫不決。那邊廂,日本與新加坡在同期趕上了潮流,興建亞洲首批貨櫃碼頭,剛獨立的新加坡試圖借此躍居東南亞商貿中樞。翻開當年的香港報章,還可讀到台灣高雄與基隆的貨櫃碼頭發展大計。

攝於 1970 年代中期的尖沙咀,九倉碼頭正逐步重建,呈半圓形設計的海洋中心還在興建中,至於海運大廈接待郵輪同時,圖中左下方仍看到貨櫃裝卸區。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短暫過渡期內,多家貨倉公司都改裝倉庫用地,嘗試迎合貨櫃運輸,以致在人口稠密的鬧市中,曾經出現貨櫃箱堆疊的奇景。均益倉把北角倉庫改建成小型貨櫃碼頭,與毗鄰的唐樓只有一條和富街之隔;今日黃埔花園所在的黃埔船塢,也臨時開闢出貨櫃裝卸區,為董浩雲貨櫃船隊所租用;九倉也在尖沙咀廣東道頭興建貨櫃碼頭,位置大概是今日的中港城,近年海運大廈增設觀景台的新翼部分,當時也是用於貨櫃裝卸。

消失的咕哩與社區網絡

事實證明,在鬧市經營貨櫃碼頭不是辦法,無論倉庫碼頭如何改建都不夠空間,又沒有專用吊機起卸,要貨櫃車穿梭市區窄狹街道更是險象環生。當商界敦促政府盡快興建貨櫃碼頭同時,三家歐洲輪船公司與太古、和記、嘉道理、滙豐等本地資金,已共同投資創立「現代貨箱碼頭」(MTL)蓄勢待發。1970 年港府終於就葵涌貨櫃碼頭工程招標後,MTL 與麥克連創立的「海陸船務公司」(SeaLand)亦成功中標。

當年香港每星期僅處理 500 個貨櫃,在 1972 年葵涌一號貨櫃碼頭啟用後兩年,香港貨櫃吞吐量即打破世界紀錄,每日處理達 3,561 個標準貨櫃。當全球貨櫃船都輪候在葵涌裝卸,九倉碼頭所在的廣東道卻顯得格外蕭條,1973 年財務報告指出,使用九倉碼頭的貨櫃船數目銳減 70%。散裝貨運不敵貨櫃潮流,不只衝擊傳統船運業,還徹底改變城市空間與社區關係。

1972 年 12 月 27 日「華僑日報」報道,貨櫃運輸威脅碼頭工人生計。

碼頭咕哩首當其衝,他們曾經集中在碼頭附近的「咕哩館」生活,有貨即出動,與社區形成緊密的鄰里關係。以堅尼地城為例,不少街坊都曾經憶述,碼頭咕哩喜歡習武鍛練體格,令西環催生出一個武館林立的「小江湖」,常見的搬運意外與工作勞損,也支撐起區內的跌打醫館生意,元旦舞獅更少不了咕哩的身影。貨櫃所剝奪的,不只是咕哩以勞力換取生計的機會,還瓦解其附帶的社區網絡。

倉庫碼頭縱然被貨櫃淘汰,但本身佔盡維港沿海地利,70 年代紛紛發展地產。九倉轉型以地產發展為業務重點後,倉庫碼頭重建為海港城,出入廣東道的從此不再是碼頭工人,配合尖沙咀火車站清拆,藍煙囪貨倉碼頭亦改建成新世界中心及麗晶酒店。至此,尖沙咀發展近百年的航運業已幾近不著痕跡,由旅遊零售業取而代之,為香港取得之後的「購物天堂」美譽。

西環至堅尼地城貨倉大多改建住宅,曾經是恒指成份股的均益倉被和黃收購後,倉庫重建成三期均益大廈,前北角倉庫則重建成屏風式的和富中心,中文名音譯自碼頭的英文「Wharf」;支援傳統航運的船塢業亦告式微,黃埔與太古船塢相繼發展成大型屋苑。惟獨中國未與國際接軌,以致 80 年代油麻地果欄沿岸還有咕哩活躍,搬運來自中國的散裝貨。

麥克連的貨櫃箱所運來的,不只一場航運業革命,還有一股無法違抗的全球化力量,主宰著城市興衰與市區更新。倫敦、利物浦、三藩市等傳統國際大港相繼喪失地位,香港則趕上了貨櫃潮流,但伴隨開埠而生的傳統航運業和咕哩行業,也在香港經濟起飛的短短數年間急速消亡。

資料來源

  • 馬克.萊文森(Marc Levinson),吳國卿譯:「貨櫃與航運:搶船、搶港、搶貨櫃,你上船了嗎?貨櫃推動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體系」(The Box: 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台北:八旗文化,2021
  • 蔡思行:「尖沙咀海濱:歷史、城市發展及大眾集體記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20
  • 何佩然:「地換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發展一百六十年」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
  • 鄭會欣:「董浩雲與中國遠洋航運」香港:中華書局,2015
  • 邵琬欣:「堅人見誌:堅尼地城社區歷史回憶」香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8
  • 工商晚報:「董浩雲屬下第一艘貨櫃船 本週六將由台抵港 下月開辦港美航線」(1969-10-14)
  • Kevin Sinclair, The Quay Factor : Modern Terminals Limited and the Port of Hong Kong. Hong Kong: Modern Terminals Ltd., 1992
  • Robin Hutcheon, Wharf: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1886-1986. Hong Kong: Wharf Holdings Ltd., 1986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