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碧珊:花農有感市場式微 —— 望經歷成書,定格珍貴本地史

A+A-

「我呢個人好簡單,做鍾意做嘅嘢,全情投入就會好開心」,花農信哥抱著自家栽種的劍蘭滿足地說。

花農信哥介紹說,這款香檳色的劍蘭是今年第一次栽種到田裡,花蕾夠多,花身平直亮眼,讓客戶有不同的選擇。

人稱「信哥」的梁日信,於元朗「信芯園農莊」栽種鮮花逾半世紀。農曆新年前後,他總會在花墟批銷年花。然而,本地一直缺乏公營批售市場,面對進口廉價鮮花激烈競爭,他坦言難以維生。踏入古稀之年,他寧願多在田園栽花,並應自由撰稿人吳卓恆邀請,將栽花經歷記載成書。吳卓恆長期關注土地議題,他表示,有感本地花農生存空間急速萎縮,他們的努力盛載著珍貴本土文化,計劃輯錄香港花農產銷故事,留住日落花開時。

「希望大家知道,香港有人種花,我哋嘅鮮花質素靚過許多進口貨。」信哥邊說邊抱起一大束劍蘭在懷裡,笑到見牙唔見眼,自信滿滿地說:「我種嘅花,好耐放,從田裡割下立即放水養,客人買回家,花期可達 10 多天!」 他解釋,其他進口鮮花,收割後要長時間冷藏保鮮,花兒經長途運輸,有機會影響品質,即使買回家放水養,僅 4、5 天便凋謝。

「哈!不過又咁講,如果花朵太耐放,花店咪蝕本?」信哥不忘自嘲一番,彷彿時局變得太快,眼見政府沒有為本地花農設立公營的批售市場,行內生產者欠缺穩定的銷售渠道,面對大量廉價鮮花湧港,堅守品質的精神,難敵殘酷的價格競爭。

情人節快到,信哥和太太阿 May 希望,大家在玫瑰以外,也能支持本地太陽花。

本地花農除了面對市場「被式微」的困境,極端天氣也令人大失預算。舉例說,劍蘭一般要種植 3 個月才開花,信哥在去年栽種了十多款劍蘭,花球全屬荷蘭及歐洲貨,他在大約 10 月定植球根,怎料去年 11 月初,8 號颱風侵襲,雨水過多,影響劍蘭成長,最終令劍蘭產量大減。

由 1 月中至 2 月初,他忙於將劍蘭和香水百合運到花墟批銷。每天黃昏到旺角賣花,「有時忙著招呼花店和客人,晚餐變深宵吃,宵夜當早餐吃」,有時晚上只有攝氏 10 度,冷得發抖。早上 7 時左右收工,他便駕車回農場休息,稍作休息,又要趕工在農棚包紮花束。

去年,共有 30 檔花農參與批銷市場,今年急跌至 10 多檔。信哥今年投資大約 8 萬元,大嘆未能回本。

「我今年都成 70 歲喇,年紀大,打算退場,唔喺花墟做批銷,想留喺塊田專心種花。」說到此時,他坦言幸得太太阿 May 支持,協助處理客戶訂單。他不忍老伴跟自己苦撐,希望靠網上銷售鮮花,若客人想落訂,會協助他們 call 車運送到市區交收。

新年過後,情人節將至,田裡的太陽花快將進入產收高峰期。信哥和太太 May 姐忙於將田裡的鮮花逐一收割包紮,一束 3 枝太陽花,售 40 元,哄另一半開心,物超所值。

撰寫花農故事的吳卓恆表示,花農普遍年事已高,甚少新人入行,本地花農的生產規模正面臨急速萎縮,需把握時間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該著作名為「日落花開 —— 香港花農產銷作業札記」,現正公開招募公眾贊助,贊助者除了獲得書本,亦可獲本地切花一束及神秘紀念品一份,費用為 800 元,詳情可到網站了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獨立記者,熱愛走訪農場與餐桌,分享生產者和社區故事。近期著作:「菜包裡的人情味 —— 社區支持農業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