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生物工廠,動物是天生的生物工程師,人類不只與之共存、欣賞,甚至能夠從中學習,繼而造福社群。
1. 八爪魚迷彩物料
八爪魚及其他頭足綱動物均能調節身體顏色以配合環境,美國有科學家參考「天然保護色」的概念,創造出一種自動變色的紙質。一如八爪魚,物料對熱力敏感,遇光就會變色,能夠感應到附近的顏色,調動紙張內的顏色和應。
2. 鯊魚皮防菌紋
鯊魚表皮看似光滑,其實暗藏細小脊紋,令藤壺、藻類等生物無法依附身上。有美國研究所將概念應用至醫療防菌用途,設計出極幼鯊魚皮紋圖案,應用於醫療導管、傷口敷料上,就能減少細菌感染發生。
4. 壁虎黏力手套
壁虎之所以能夠游簷走壁,有賴手指上的多層剛毛。剛毛釋出電子,與牆身的電子碰撞,就會產出電磁場,從而黏合。利用同樣原理,有公司研發出承受 200 磅力的黏力手套,戴上即可如蜘蛛俠般爬牆。
5. 烏蠅助聽器
寄生烏蠅 Ormia ochracea 聽覺靈敏,利用耳朵震盪及聲源提示,能夠準確分辨聲音。助聽器對聲音並不敏感,有時難分聲音及其回音,利用烏蠅聽力原理,加上震動薄膜後,傳導聲音變得更清晰。
6. 沙漠甲蟲集水器
為適應納米比沙漠的乾旱環境,Stenocara 甲蟲藉鞘翅表面的構造收集風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珠後,就順著凹槽流入口中,藉以順應環境取得水資源。現已有不少類似集水設計,直接從空氣取水,造福乾旱地區。
7. 鯨魚風力渦輪
座頭鯨的魚鰭凹凸不平,不似海豚光滑,但鰭上的結節其實有助分散水壓,減低阻力,令鯨魚在水中更靈活。加拿大就有風力發電公司利用魚鰭瘤節排壓原理,製造更靜更有效率的風力渦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