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火星,今晚食乜餸?

A+A-
Menu for Mars Kitchen 裝置。圖片來源:Pierogi
Menu for Mars Kitchen 裝置。圖片來源:Pierogi

火星適合人類居住的說法自得到美國太空總署認證以來,在坊間已流傳甚久。有藝術家更迫不及待地預演火星生活,看來已亟欲為人類大遷徙做好準備。有云民以食為天,若要在外星展開全新紀元,怎能不考慮吃甚麼?

Menu for Mars Kitchen 以研究能在火星上烹調的菜餚為使命,不只要能入口,更要具持續性、富營養又美味。一切都由 Menu for Mars Supper Club 開始:來自不同界別的藝術家、科學家和教育家每月一聚,以正進行的太空計劃的角度,探索世界各國菜餚。後來,這個思想活動便進化成 Menu for Mars Kitchen,一個 110 平方米大的藝術裝置,由 Heidi Neilson 和 Douglas Paulson 兩位藝術家負責執行,針對火星生活進行研究。

不能用火

在火星上生活,即是指永遠在一個保持同等氣壓(pressurize)的室內環境下生存。Neilson 和 Paulson 遂禁止使用明火來烹調「火星食譜」的任何菜餚,而改用微波爐和電磁爐來煮食。

火星的生存環境對植物來說同樣艱難。可食用野草(weed)如蒲公英、芥末和馬齒莧等植物,比蕃茄和黃瓜更容易適應火星環境,因此成為食譜的必選食材之一。Paulson 指,所有有機物質在第一次從地球運到火星都需時 5 年,所以更要好好選擇運送的食物。例如,他們準備了乾小扁豆來提供蛋白質,因為在火星,沒可能飼養家禽或任何生畜。要把雞或豬隻帶到火星,將需要消耗極多資源,得不償失。

除此之外,Neilson 和 Paulson 亦選擇「蟋蟀農場」作為主要食物來源之一。「蟋蟀農場」指用幾個 5 加侖的盛水器養殖 1,000 隻蟋蟀,最後將牠們磨成粉末製作食品。除了營養考慮,兩位藝術家也留意到火星上沒有生物跡象的問題,因此希望藉蟋蟀的聲音營造「家的感覺」——即充滿生機的感覺。

哪國食物最適合火星?

以「火星食譜」製作的意粉。圖片來源:Menu for Mars Kitchen Facebook 專頁
以「火星食譜」製作的意粉。圖片來源:Menu for Mars Kitchen Facebook 專頁

火星聞起來是甚麼味道?應該是臭的——火星上經常有沙塵暴,繼而產生過氧化物的氣味。埃塞俄比亞的食物則普遍帶有強烈的香料味,因此 Neilson 和 Paulson 著手根據當地的食物建立一個香料庫,希望以辣椒、蒔蘿籽、豆蔻乾籽等香氣,蓋過過氧化物的臭味。

除了上述的食物,Neilson 和 Paulson 兩人還嘗試過許多食譜。成功以蟋蟀粉製作的意粉,但花生醬卻是大失敗。此外,二人還發現了一種適用於好幾種食譜的生果——非洲西部的「奇蹟果」(miracle berries)。它含有糖蛋白類分子,可以將酸味轉化為甜味,騙過人的味蕾;「太空人興奮劑雞尾酒」(Astronaut Reviver cocktail)便是用「奇蹟果」製作而成。

對於愛吃肉的人來說,移民火星簡直生不如死。另外一個星球上的種種限制,令人類失去許多創意和建設,甚至更多可能性;看來火星適合生存,至於「生活」的條件,則有待創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