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也有「死亡」的一日。據報告,自 1970 年起,有 400 多種語言失傳,全球約 7,000 多種語言中,已有 4 分之 1 瀕臨消失危機,這危機隨著各國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而持續惡化:語言以每 2 星期消失一種之速度逐時遞減,最終留下的,會否只剩獲政權「官方認證」的主流語言?其實,語言有死,也有生——單是英語,就再孕育出多種新語言,如「古勒語」、「巴布亞皮欽語」、「皮特肯語」,以及港人應最熟知的「星式英語」(Singlish)幾種。

語言學家指出,有三項主要因素促使原有語言產生新語言:一是時間推移令語言產生變化,就像古代漢語與今日漢語的演變過程;二是政治、地理或文化上的種種區隔(separation),賦予語言新的身份;最後,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亦是不可或缺,語言與語言間接觸後互相影響,或直取對方的字詞,或參考對方的語法結構,就如現代法語,根源於拉丁文,也混雜了德語及塞爾特語的影響。

因殖民時代日不落帝國的威勢而廣傳世界各地的英語,當然也逃不了上述因素。英語傳到各個殖民地後,與當地的土生文化語言接觸磨合多年後,亦自然變化出新的語言。撇除美國式、澳洲式又或印度式英語等可以互通的語言,英語亦產生了多種未必能夠互相理解的「語言後代」,包括以下各種: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Michelle Obama 的祖輩為古勒人。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古勒語(Gullah)

又稱 Geechee 的「古勒語」,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及喬治亞州諸島上奴隸後裔所講的語言,字詞源自英語,深受西非多種語系影響。至今,包括美國第一夫人 Michelle Obama 在內的,仍有 25 萬人使用。會講英語的人仍能略懂古勒語——著名童軍營火歌 Kumbayan 歌名就是古勒語,意即「過來這裡」(Come by Here)。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巴布亞皮欽語(Tok Pisin)

加勒比海一帶的國家在歷史上在殖民時代多被列強佔領,故此,當地居住的克里奧爾人(Creole)所操的語言亦受外來語(尤其是英語及法語)影響。曾被英國殖民的島國巴布亞紐畿內亞(Papua New Guinea)中,其官方語言的母語「巴布亞皮欽語」就是例子之一。此語言基於英語演變,亦受德語及葡萄牙語影響,至今已完全發展成一種英語也無法理解的獨立語言,有 12 萬人使用。

邦蒂號叛變事件(Mutiny on the Bounty)示意圖。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邦蒂號叛變事件(Mutiny on the Bounty)示意圖。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皮特肯語(Pitkern)

「皮特肯語」的起源要由一次軍艦上的叛變說起。1789 年,在英國皇家海軍邦蒂號上,船員團結一致,罷免了船長,並將船長一幫驅逐到小艇上;叛變者則帶同 10 多個大溪地男女定居於偏遠的皮特肯島。由於教育程度低的船員只是略懂英語,與大溪地人無法溝通,加上獨立封閉的環境,皮特肯語隨之形成,成為船員後代的語言。時至今日,講皮特肯語的,不足 500 人,守著這片英國最後一塊太平海海外領地的也只有 48 人。

新加坡有多種官方語言,互相影響,形成所謂 Singlish。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新加坡有多種官方語言,互相影響,形成所謂 Singlish。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星式英語(Singlish)

在新加坡通用的「星式英語」(Singlish)在英美國家的人聽上來像「劣等英語」,然而實際上,星式英語與英語相比差距甚遠,有質的分別。星式英語在 20 世紀慢慢塑成,以中文文法直接套用英語單字,夾雜馬來話和閩南話等多地方言。即使沒有官方地位,星式英語經過多年發展,已成新加坡日常通用的母語,在語音、語法及詞彙上均日趨成熟,自成一體,如今,英美人已難以理解星式英語意思。

從「古勒語」到「星式英語」的起源可見,縱使它們根自英語,每一種語言都隨著時移勢易而變化出其獨特之處,盛載著該地的歷史文化,反映了使用者的族群身份——香港自成一派的廣東粵語如是,雖則被教育局貶稱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但像語言學家 Max Weinreich 所說:「語言就是擁有陸海軍的方言」,兩者之分別,不過在於權力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