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雷達挑戰當權者歷史

A+A-

香港人在假期除了愛去曼谷、東京「濕平」,文青一點的,最好是「出走」到一些歷史名城,甚至古蹟則更佳,例如吳哥古蹟。遊人到來匆匆一瞥,但有考古學家窮一生精力,為古蹟的坑洞定位,只為繪製地圖,考古學家近年利用光學雷達技術繪製 3D 地圖,挑戰高棉古國的文字歷史。

吳哥(Angkor)在高棉語是「城市」的意思,吳哥古蹟現位於柬埔寨暹粒省,為高棉王國的心臟地帶。高棉王國在 802 年至 1431 年期間,領土橫跨現今柬埔寨、泰國、越南和寮國的地域。但高棉王國所存的痕跡不多,只有一些石頭建成的寺廟,保存得較完整的有著名的「吳哥窟」 (Angkor Wat),亦有些殘破的寺廟石堆散落在叢林之中。

雖然高棉帝國的石頭遺跡,每年為當地旅遊業帶來 6,000 萬美元(約 4 億 7 千萬港元)的收入,但裡面的日常生活物品不少都在又熱又潮濕的天氣中腐蝕了,難以考究當時建造者和侍奉寺廟的人生活和信仰,故高棉王國常被稱作「失落的文明」。

但一項名為「柬埔寨考古光學雷達行動」(Cambodian Archaeological Lidar Initiative)的計劃,則大大幫助了考古學家進行探究。繼 2012 年後,學者在 2015 年進行了第二次,亦更大規模的光學雷達勘察。計劃運用直升機上搭載的雷射器,向地面發射雷射脈衝,反射過來的雷達可顯示地面的細微變化,再交由考古學家分析,從而可得知古人有否改造地形和環境。

  • 影片來源:@Smithsonian Channel/YouTube

以光學雷達繪製的地圖能揭示高棉帝國興盛時期的面貌,當中錯綜複雜的城市景觀,也包括古時吳哥的運河、土木工程及水壩所組成的複雜網絡。以往考古學家不能了解寺廟建造者和附近的住民,也不清楚吳哥的城市形貌,現在便有跡可尋了。今後更可研究那些建造廟宇的人,不僅僅是廟宇所紀念的人。

吳哥古蹟中密集的結構和城市群亦顯示,廟宇城市並不是以往所想般分散和獨立,並且比想像中大和具規模;而寺廟愈大,在附近的城市基礎建設的規模也愈大。

此外,地圖也便利於地面勘測,能更精確決定需要深入挖掘的地點,如在吳哥窟的垃圾場,那裡有焚燒過的食物殘餘物和破碎的瓷器,能提供證據考究當時吳哥人的飲食習慣和煮食方式。

更重要的是,歷史可能需要重寫。據廟宇內的石刻碑文,學者一直相信高棉王國於 1431 年首都遭泰國軍隊入侵、城內人口遷移往金邊(現柬埔寨首都)後開始沒落。惟當金邊這些地區經掃描後,並無發現難民湧入的跡象,顯示當年可能出現政治分裂,促使皇室成員搬至金邊,但大部分人口仍聚居吳哥,其後才逐漸搬離。可見文字記錄的歷史並不代表全部真相。

「當神話變成既定的歷史,考古學就肩負起挑戰文字紀錄的責任,尤其是當權者透過書寫歷史來配合自己的政治目的。」考古學家 Mackey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