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頭髮買賣史

A+A-

人類一生平均有 10 萬根頭髮,於常人眼中,煩惱絲輕於鴻毛,反正會重新生長,掉落一條,也不會多加糾結。其實,看似無價值的髮絲,從古到今都是商品,或作假髮,或作駁髮,不僅為千萬有禿頭脫髮問題的人提供希望,更讓人可隨便轉轉髮型,打扮自己。人類頭髮買賣如此重要,其發展史卻一直不為人知。

髮從何來?

Hair Loss

製作假髮、駁髮的人類頭髮,來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但大部分髮絲都齊集亞洲國家,以低價換錢。頭髮流入市面後,莫講追尋髮絲的主人,就連髮絲的原產地也無從得知。即使假髮上的標籤有「巴西」、「印度」、「歐洲」等字眼,那都不過是種賣弄「異國風情」宣傳技倆,除非親身收集頭髮,又或參與假髮生產工作,否則大多經銷商都不會知道「髮從何來」——因此,頭髮買賣的實際運作猶如秘密。人類學家 Emma Tarlo 在其新書 Entanglement: The Secret Lives of Hair 中,把人類頭髮買賣的歷史娓娓道來。

Emma Tarlo 引述英國作家 Thomas Adolphus Trollope 見聞,說明頭髮買賣歷史悠久。在 1840 年,Thomas Adolphus Trollope 到訪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巧遇嘉年華,並見到難忘一幕:「那些頭髮買賣商人最令我驚喜。」依他描述,在場有幾位買家特地從異國遠道而來,只為買到農村女孩的一束長髮;不少女孩也「願者上釣」,像綿羊割毛般,逐個逐個剪頭髮。

據經典時裝雜誌 Harper’s Bazaar 於 1873 年記載,在法國村莊,女孩子的頭髮會以公開拍賣的形式出售,價高者得。在 1898 年,美國報章 San Francisco Call 也獵奇地誇張報道,說在法國比利牛斯山(Pyrenees)下的村莊,甚至每星期五都會舉辦頭髮市集,上百頭髮商人熙來攘往。結果,布列塔尼區為免公開剪髮成了公眾娛樂,下令禁絕。

根根皆辛苦

候任美國總統杜林普像假髮的真髮。
候任美國總統杜林普像假髮的真髮。

Emma Tarlo 指出,那時候,頭髮商每年要從瑞士、德國、法國及俄國等國家收集近 12,000 磅的人類頭髮,才能滿足歐美貴族對假髮的龐大需求。可是,要促成頭髮買賣,不但要有人願意捨割愛髮賣錢,賣者的頭髮也要夠長。由於頭髮生長需時,一般要待 3-4 年才能長到可以售出的長度,所以,為了保障假髮原材料,當時的「髮農」更會先向賣家下訂金,3-4 年後收貨。除此之外,人們連掉在地上又或繞著梳子的髮絲也不會放過,儲成一團賣出。由此可見,收集頭髮的工作絕不容易,如收割穀物一樣,實在是「根根皆辛苦」。

步入工業時代,歐洲貴族階層的女士鍾愛更華麗的髮型,需要駁髮、加髮,頭髮需求再次急升。這時,頭髮的來源變得更廣,如英國就會把監獄囚犯、醫院病人剪掉的頭髮拿去售賣,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天主教國家,部分宗教儀式要求信徒剪髮敬神,商人就看準商機,收購頭髮。頭髮何價?Emma Tarlo 寫道:有修女說,她賣過一噸「教堂頭髮」,在 1890 年價值 4,000 英鎊。

不過,供不應求現象持續,歐美的頭髮商人唯有向移民和亞洲人下手。20 世紀初,美國頭髮商人在歐洲移民抵美落船之際,向他們派發卡片,宣傳賣髮換錢;商人也曾向日本、韓國人招手,最後發現中國人碳黑色的頭髮特別暢銷。

近代的頭髮買賣

Sampeng Lane market in Chinatown Bangkok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冷卻了歐美的假髮熱潮。戰時氣氛緊張,社會再無餘暇讓貴族花費於打扮上,頭髮供求隨之下降。直到近年,假髮、駁髮再成潮流,人類頭髮買賣才再度興起。雖然現今已有人造髮(synthetic hair)的技術,但由於人造髮不能受熱、不受電也不能捲,故此以人類頭髮製作的假髮、駁髮仍是主流。

穿梭古今,頭髮買賣本質依然未改:富人購買,窮人生產。現時,歐洲國家如英國,還是人類頭髮的最大入口國;頭髮供應中,以黑髮數量最多,反映賣髮仍是來自經濟落後地區的商業活動。Emma Tarlo 提到,自 1960 年起,人類頭髮的出口國就不斷變更。先是南韓,再到中國,如今中國富起來了,頭髮買賣則轉移到印尼、寮國、越南、緬甸及蒙古等東南亞國家。了解人類頭髮買賣發展史的同時,也看見了全球層面的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