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Let it Go 如何上腦

A+A-
Let it Go 片段 圖片來源:Youtube

回顧近年風靡全球的歌曲,除了江南 style 和 PPAP 等洗腦歌之外,不得不提的還有迪士尼動畫「魔雪奇緣」的主題曲:一度盤踞各個流行曲排行榜榜首,其後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熱潮雖已退卻,但時至今日仍不時被翻唱或惡搞,其旋律深入民心的程度,斷非一般歌曲所及。Let it Go 三個字有何種魅力,足以紅極一時,甚至老是常出現到擾人的地步

簡單而重複的副歌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一小段的音樂不受控地在腦海裡重複,持續好一段時間揮散不去,有時因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說的是「耳蟲」(earworm)現象,就是音樂在腦中不斷重複的情況。能夠成為「耳蟲」的,本身不一定是人們所喜愛的音樂,即使不喜歡歌曲本身,它仍能引起「認知搔癢」,即上腦,讓人按捺不住的不斷回想。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的調查就指出,容易在人們腦海中繚繞的曲調,都由較長的音符和音訊緊密所組成。這樣的旋律比較簡單,也容易預測,加上重複性強的歌詞,像是 「let it go~let it go~」這段琅琅上口的副歌,變相成為很強的「耳蟲」。

基於同樣的原因,以旋律簡單和重複而見稱的流行曲(尤其副歌部分),聽起來煩擾,但總是讓人容易記住。相對之下,旋律多變的古典音樂便較少引起「認知搔癢」。

產生廣泛的共鳴

從風格上來說,Let it Go 既不是迪士尼傳統的音樂劇歌曲,也稱不上是流行曲。皇家音樂學院博士 Vasco Hexel 解釋,典型音樂劇歌曲由 16 至 32 個小節的主歌和副歌構成,一般流行曲則多採用「主歌—副歌—主歌—副歌—橋段—副歌」的曲式。Let it Go 有其獨特的結構,在終極的「let it go~let it go~」之前,它有一段介乎副歌與前置副歌之間的 8 小節(middle – eight)(就是 Elsa 裝飾冰宮和拋開頭冠的一段)。在強烈的管弦樂伴奏之下,它比經典流行曲更能達到一種恆常性的高潮。

點擊率快要十億了。

能否掀動受眾的感覺,靠的不啻是旋律,還講求引發共鳴的歌詞。若歌詞對普遍聽眾而言都是具有意義的,就能產生廣泛的共鳴。Let it Go 歌詞緊扣動畫內容,但從故事脈絡抽離出來後,它箇中的訊息——擺脫束縛,自我接納——仍是與現實貼切的題材,能夠讓更多人對號入座。尤其從青少年的角落來看,歌詞象徵著新世代冒起,即將在社會上嶄露頭角。Hexel 補充,Let it Go 沒有針對特定群體的主題頗為重要,這樣才使歌曲覆蓋更廣的聽眾群。

此外,若個人情感與歌詞的意境有所連繫,會更輕易沉浸在歌曲之中。Let it Go 所抒發的,並不是一般愛情或正能量的意涵,相反,它的音調滿是沉鬱,字裡行間充斥 don’t、never、no 等等負面的片言隻語,有別於以往大受歡迎、洋溢樂觀幸福的迪士尼音樂。儘管其後旋律由小調轉大調,Elsa 由消極的狀態走向自由、解放,但歌曲帶出的正面訊息其實並沒有那麼正面——Elsa 的確在她孤立的宮殿內快樂過生活,但她卻把其餘的整個世界陷入永恆的嚴冬。

Let it Go 是一首壞人抑或公主的歌曲,難以一概而論,就如 Elsa 這個角色的心境般複雜。而這樣複雜的意蘊,更近似現實中人們的情感,相較正能量歌曲,或許更能捕捉受眾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