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生活:日本最低級社群

A+A-
日本攝影師鈴木真一鏡頭下,正在處理皮革的部落民。照片攝於 1873 年,是唯一已知以江戶幕府或明治部落民為拍攝對象的照片。 圖片來源:@Okinawa Soba (Rob)/Flickr

印度有種姓制度,但其實日本江戶時代亦把人分士農工商四級,而且還有一級:部落民。部落民被視為低賤的社群,被一般大眾所歧視、排斥。作為社會中地位最低的身份,在歷史與社會學研究裡,他們經常被拿來與印度的種姓制度和賤民階級作比較。

1922 年的水平社宣言文,全國部落解放運動由此展開。 
圖片來源:http://www1.mahoroba.ne.jp/~suihei/

部落民可以再細分社群,如「非人」、「穢多」等,因應地區之差,稱謂亦有異。其共同點是都受一般社會大眾歧視,居住區域基本被隔離,遠離城市中心及一般大眾的村落。部落民除行乞外,以處理動物屍體的產業,如肉類屠宰、脂肪加工、皮革生產等維生。而有關工作會碰觸動物屍體與血液,所以會被視為不潔。

江戶時代幕府建立彈左衛門役所,以淺草為基地,管理幾乎整個東日本的部落民,包括屠宰及皮革生產都在其管轄下。19 世紀末,步入明治時代,日本政府大幅擴張軍力,連帶對皮具製品如軍靴、手套等需求大增。軍方龐大的需求加速了日本皮革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關東地區的工廠飛躍性地擴張。1938 年日本的皮革製品總產量,達到 1936 年的兩倍。當時軍用皮靴的供應主要來自淺草一帶的工場,催生了後來淺草的製靴產業。但當時的發展基本上都依靠政府資金、或擁有軍政背景的資本家建立,而非部落民社群的參與,所以並沒有為其經濟或社會地位帶來改善。

1892 年,日本政府為改善都市衛生狀態,訂定「魚獸化製場取締規則」,將動物生化工場,如油脂及皮革製造工廠,遷離城市中心。當時,不少原處於龜岡町和新谷町的工場遷移至淺草東北三河島一帶。後來,政府分別於 1902 年和 1925 年提出將動物生化工場再往內陸遷移,但由於業界人士以內陸缺乏足夠水源為由極力反對,有關決定最終都被擱置。

戰後皮革需求大減,市場萎縮下,國內工廠相繼結業。淺草的皮革工場數量亦隨之而大幅減少,今天只集中於木下川一帶,以生產豬皮革為主,而淺草以北的地區轉為專營皮具製品批發。但有趣的是,日本國內生產的豬皮革,絕大部分都運到中國等地加工,而成品會再運回日本銷售。原因除了加工的成本問題外,還有因為中國及東南亞社會中,豬皮是食物而非皮革材料,所以豬皮革工業只有從日本進口原材料。

負責處理動物屍體的「穢多」。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原則上,部落民的歷史是沒有紀錄的,除了其教育程度低,不會讀寫,無法自行編寫的原因外,還有因為一直都沒有人刻意去記錄社會最底層社群的生活。現有的資料都是地主等家族文獻或政府記錄,如彈左衛門的文件之類間接去推敲。直到 19 世紀末,日本才出現「水平社運動」等關注部落民的聲音。

至於二戰後,木下川皮革工場地區的部落民生活,將會另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