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中世紀的飲食風潮 —— 食用金箔

A+A-

近年,將金箔鋪在食物表面食用,成為象徵奢華的飲食風潮。中國明代「本草綱目」稱食金有保健作用,是否屬實不得而知;歐洲人食金的歷史則可追溯至中世紀,原因有二,除了炫耀,也同樣有對貴金屬的迷信,而且使用的誇張程度,與今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澳洲阿德雷得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名譽教授 Barbara Santich 於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述食用金箔的歷史。這道「黃金之風」在中世紀晚期大行其道,當時的歐洲人相信,金銀及其他寶石象徵不同美德,也擁有神秘力量。在烹飪過程中加入這些珍寶,「力量」便轉移到食物中。吃下食物的人,亦會獲得相應的能力。

中世紀末的歐洲同時視黃金為食療補品。意大利薩伏依公爵阿梅迪奧八世(Amadeus VIII)的首席廚師 Maistre Chiquart,在其撰於 1420 年的食譜 Du fait de cuisine 中,記錄了一道恢復體力的雞湯,當中包括各種據醫生處方的珍貴寶物。為確保這些金銀珠寶不會被人偷偷吞去,Chiquart 會用白色亞麻布妥善包裹這些精製品,並在向貴族呈交前檢查包裝。

日本金箔傳統生產地金澤,售賣以金箔覆蓋的雪糕,吸引遊客。

現代人大多不相信傳說中的黃金奇效,但當中的炫富精神,卻是一脈相承。以前的貴族宴會中,黃金常用來與菜式相配,以彰顯主人家的財富與權力,同時向有資格享受黃金宴的客人致敬,象徵意義大於一切。當時的金箔菜式包羅萬有,例如金箔覆蓋的烤孔雀、凝乳、肉丸,及裝飾餡餅頂部的核桃等。然而,生產各種黃金食品的黃金消耗量過於龐大,以致一些城市籍引入奢侈品法案,抑止過度使用的現象。

回到 21 世紀,黃金再次進入奢侈食品的行列。與此同時,金箔食品不僅只代表奢華,亦著重藝術性表現。以金箔為泡沫咖啡添上色彩、用金箔逐層環繞的結婚蛋糕……至於把無益、售價昂貴的金箔加進食物,除了炫富,有何實際作用?不知道,但食用純度達 90 %的金箔,起碼符合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