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蕭斯塔科維奇來寫「鄧寇克交響曲」?

A+A-
電影「鄧寇克大行動」劇照。

電影「鄧寇克大行動」落畫前夕我才趕尾班車入場,電影已沒必要再多作評論,可是配樂更有意思。

這齣電影更像是一部交響曲,而多於符合傳統形式的戲劇作品。

首先可能是因為鄧寇克的事件本身,大家都耳熟能詳(雖然這個常識今天未必普及);再者是各路人馬鋪天蓋地,缺乏「比例適當」的主角:那些在海邊漫漫等待的軍官士兵,那些在空中繼續執行任務的飛行員,那些在海上開著小船的老船長、小水手,人人都在晝夜兼程,赴湯蹈火;還有似乎一直迴響在背景裡,沒有直接出鏡的聲音,首相他老人家說「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孩子們接回來」。

如此同時交雜的浩大空間,各部縱橫交錯,其實很像交響樂的織體了。先有主副之分:主的是撤退的陸軍,副的是空軍;平行部是平民,靜態的是等待,和聲部是後方;節奏則是有緊有慢,緊的是戰火,慢的是救援。

再從音色上來分,海岸上等著撤退的陸軍,適合大提琴部,籠罩在愁雲慘霧裡,置身凶險的焦慮、恐懼、哀傷,可以烘托潮水拍打海岸的冰冷和淒涼;然後是空軍,可以用小提琴部,如閃電行雷,衝刺、駁火的畫面,閃亮激越的音色,這都是小提琴的拿手好戲;至於千家萬戶的私人小船,顯然適用於銅管,他們一開始只在遠處三兩冒出,好像微弱渺茫,但當他們此起彼伏,終於連成一片,勢力壯大之後,簡直就是震耳欲聾,響徹天際,在這個海天一色的陷阱裡終於衝開缺口。

蕭斯塔科維奇。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當然,這只是一點外行的聯想而已,導演路蘭的「御用」作曲家 Hans Zimmer 是電子樂的大師,構思才不會這麼傳統。同樣是為浩大的戰爭而譜寫,難免就聯想到蕭斯塔科維奇 的第 7 號交響樂。這首副題寫著「列寧格勒」的傳奇之作,曾經被他的對手們評為「一齣爛戰爭片的配樂」。

老蕭曾為多齣蘇聯戰爭電影配樂,才華蓋世也要向暴君屈服,並無選擇餘地,在得罪史太林之後的好幾年裡,他每天都等著特工破門而入,拉他去槍斃。後來他在回憶錄中談起,這首曲子是他給蘇聯人立的墓碑,他想的不是圍攻列寧格勒的敵人,而是普遍的「人性的敵人」。史太林的殘暴、希特拉的喪心病狂、西方的委曲求全,到底哪一樣更令他悲憤和絕望?

平生見過太多毀滅,從來盼不到奇跡發生,如果請他為「鄧寇克大撤退」配樂,他也可能會默默擱筆吧 —— 他的音樂太戲劇化,太粗礪,太悲壯,太俄國了。Hans Zimmer 的音樂也氣吞山河,但更令人安慰:那些如脈衝一樣起伏的音節,連成一氣的線條,構建的超越的時空,適合一個遺忘了傷痛,洗淨了血污的蕭斯塔科維奇。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