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屋:宮廷式玩食物

A+A-
西洋童話故事的糖果屋。 圖片來源:Kinder- und gesammelt du/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

在著名西洋童話故事「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的情節中,女巫在森林中建糖果屋,引誘兒童入屋,將兒童捉住再煮來吃。糖果屋在現代人眼中看似夢幻,但在歐洲中世紀時,曾有人以巨型糖磚砌成屋、城堡,或者是動物神獸雕像。

歐洲各國在殖民地迫令奴隸大量種植甘蔗,加勒比海的安提瓜島是其中一個生產地。 圖片來源:William Clark, Ten Views in the Island of Antigua/The British Library

在歐洲中世紀時,糖本來是藥,與蜂蜜同類。當時坊間的藥方,一如某些中醫偏方,有蟲、野豬膽汁,或有動物糞尿,在這種藥方中加糖後,藥就能勉強入口了。到了中世紀末期,歐洲各國在非洲、美洲、亞洲建殖民地,逼令大量奴隸工人在各地生產大量蔗糖,各國也有愈來愈多糖可食可賣。

而在宮廷內,有人聽聞 11 世紀波斯國有糖匠,以 16 萬磅糖化成雕塑,雕塑和真樹一模一樣大。於是,餅師就予以仿傚,將糖磚(Sugar loaves)、油、果仁碎混成泥膠狀,以模具製成馬、熊、猿、城堡高塔之類。這種糖果雕塑品,後來就愈來愈精緻逼真,也愈來愈大。

糖既是食物,也是玩物與飾物,曾是權勢威力的象徵。1515 年,沃爾西(Thomas Wolsey)於西敏寺授命為樞機之後,慶祝會中就有糖果城堡、糖果教堂、糖果鳥獸、糖果騎士及淑女。1565 年,帕爾馬公國公爵 Alexander Farnese 的婚宴中,杯碟和刀叉全是由糖製成,燭臺上則點「糖燭」。公爵之妻來自葡萄牙,有賓客別出心裁,送上 3,000 多個糖雕塑,細說此位葡萄牙新娘由里斯本遠赴荷蘭新居的故事,其中有鯨魚、海蛇、船、暴風雨、還有途中經過的港口和城鎮,而新郎也化成糖像。婚宴來賓的紀念禮物,也是糖磚。

自此,富貴人家的狂歡會中,往往有大量以糖雕成的鳥獸魚樹塑像,而在英格蘭的貴族宴會,來賓等待上菜時往往以糖作餘興節目。例如有「糖雨」,大量小糖果由天花板上倒下來,令糖如雨般灑滿一檯。

哈特福伯爵(Edward Seymour,Earl of Hertford)因重婚,令女王伊利莎伯一世大怒而入獄。出獄後,為將功保過,就於1591 年,在漢普郡埃爾夫宮(Elvetham Hall)為女王辦宴會,請女王和 500 名隨從一同出席。伯爵在宮外加建居室,又在新月形湖畔點滿煙花,而在宴會中有數百火炬手及表演者與糖士兵、糖城堡、糖武器一同巡遊,杏仁糖(Marzipan)則作怪獸、魚、蟲。「大甜品」巡遊表演之際,女王身邊又有長桌擺滿各式小甜品,有啫喱、柑橘醬、果仁、杏仁、鮮果等等。在這 4 日的甜品宴會後,女王就原諒了這位伯爵,從此伯爵不再擔心地位不保了,果然「高招」。

當時宮廷也興起食甜品,甜品就在數十年間,由等上菜時的餘興節目玩物,化成正餐小菜。而坊間紀錄宮廷甜點製法後,將這些製法寫成食譜,廣傳民間,而因糖價在 17、18 世紀已經降低,中產階層婦女也買得起,所以也紛紛製作各式甜品。布甸和雪糕特別受歡迎。不過 18 世紀的布甸,裡面有菜也有動物內臟,現代人未必食得慣。當時新興飲品,咖啡、茶、朱古力,本來是苦的,歐洲人就一律加糖。自此之後,糖失去貴氣,漸漸不再是貴族婚宴贈禮,也不能再作伯爵犯罪後的「救命藥」,現在更被指助長癌細胞生長,地位一落千丈。

參考資料

Elizabeth Abbot, Sugar: a bittersweet history, London: Duckworth, 2009.